灵山县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到三隆镇龙山村了解壮族群众生产生活情况。钟桃 摄
到烟墩镇邓塘村指导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黄馨瑶 摄
为弘扬烟墩大鼓特色非遗民俗文化支招。黄馨瑶 摄
本网灵山县投入332.13万元,解决太平那线村4700多名少数民族群众饮水难的问题;投入1339万元,修建少数民族聚居区道路38.12公里,受益少数民族群众25580人……这是灵山县人大常委会发挥人大监督职能,推动县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着力解决少数民族聚居区“饮水难”“行路难”问题的举措。
11月10日,灵山县人大常委会以《充分发挥人大监督职能 助推创建工作深入开展》为题,在全区人大民族工作会议上作经验交流发言。
近年来,县人大常委会通过深入太平镇那线村、沙坪镇那琅村、烟墩镇邓塘村、三隆镇龙山村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开展专题调研、代表视察和对《民族区域自治法》等法律法规实施情况进行执法检查、听取和审议县人民政府专项报告以及代表建议督办等方式,对少数民族聚居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基本公共服务、民族资金使用、医疗保障、文化教育等工作情况进行了持续监督、跟踪问效,有力促进了全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在乡村振兴工作中迈出了坚定的步伐。
目前,全县14个少数民族聚居区村已经全部通水泥路,人畜饮水达到安全或基本安全标准,农村改水改厕、农网工程改造明显改善;全县中小学校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覆盖率达100%;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农家书屋日臻完善、广播电视接收实行“村村通”、“户户通”,村村建设有标准村卫生室。
与此同时,县人大常委会通过今年的换届选举工作,注重保障少数民族代表的比例,邀请少数民族人大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参与调研视察、执法检查,拓宽服务管理民族事务的渠道。此外,还组织各级人大代表以各种形式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知识,担当民族团结宣传员,架起群众“连心桥”,以创建活动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乡镇、进学校、进宗教场所作为宣传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打造了一批充满民族元素的“少数民族之家”、“民族团结广场”、“壮乡歌台”、“壮乡鼓韵”,壮族文化宣传展示长廊、壮族史展示室等,民族山歌唱活山山水水,民族舞蹈舞动乡间村屯。
(责任编辑:冯国旭 刘锻 梁晶晶 谭乃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