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2月23日在钦州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上
市长 肖莺子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各位代表连同《钦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回顾
“十一五”是我市建市以来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也是蓄势发展的五年。五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钦州的发展,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回良玉、刘云山、刘延东、张德江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钦州视察指导,自治区提出钦州要成为广西科学发展的排头兵、跨越发展的先行区、改革开放的试验区,为钦州经济社会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实施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新形势下,中央还赋予钦州保税港区、整车进口口岸等一系列特殊政策,为钦州打造沿海经济新增长极提供了强大动力,钦州面临千载难逢的跨越发展机遇。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全力支持下,全市人民同心同德抢抓机遇,齐心协力战胜危机,开拓创新破解难题,胜利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跃上了新的历史起点!
——这五年,是发展地位大跃升的五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中石油2000万吨炼油厂、2000万吨储备油库、林浆纸一体化等支撑性项目落户钦州,获批钦州保税港区、整车进口口岸、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国”字号金字招牌,极大提升了钦州的品牌效应,使钦州从对外开放的“末梢”走向最前沿,在打造区域合作新高地和构筑沿海发展新一极的历史使命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成为支撑和带动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平台。钦州在对外开放与合作中的优势地位更加凸显、加快钦州跨越发展的信心和愿望更足更强!
——这五年,是综合实力大提升的五年。2010年与2005年相比,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金融机构存款余额、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等六个指标翻一番以上,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港口吞吐能力、港口吞吐量、外贸进出口、利用外资、引进国内到位资金等七个指标翻两番以上。据初步统计,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504.18亿元,年均增长16.1%,增速比“十五”高5.3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完成58.37亿元,年均增长32.8%,增速比“十五”高19.3个百分点;工业总产值593.59亿元,年均增长27%,增速比“十五”高5.2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51.6亿元,年均增长38.1%,五年累计超过1300亿元,相当于建市以来至“十五”末期的3.5倍。产业结构调整实现重大突破,三次产业比例由40.7∶27.4∶31.9调整为26.2∶40.8∶33,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2.2%跃升至34.7%,超过了农业的比重,实现了经济发展方式由农业为主向以工业为主导的转变,综合实力由全区下游水平提升到中游水平。
——这五年,是港工城联动大发展的五年。坚持以港口为龙头,产业为支撑,城市为依托,形成了港口、工业、城市良性互动发展的格局。一是亿吨大港加快建设。填海造地2710公顷,演绎了“精卫填海”的神奇故事,保障了重大项目用海用地,改写了钦州版图。10万吨级航道等一批港口基础设施项目建成使用,开工建设30万吨级航道和油码头等一批深水码头、航道,以及总投资133.4亿元、总长190公里的3条高速公路和总投资117.5亿元、总长189公里的7条铁路。加密通往香港等地的集装箱班轮航线,增开钦州至高雄、钦州至台北、钦州至海防以及南北直航等集装箱航线,出海出边通道优势逐步形成。港口吞吐能力新增4297万吨,达到5346万吨;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5万标箱。二是临港产业迅速崛起。中石油广西石化一期1000万吨炼油厂和原油储备库一期420万方库区、国投燃煤电厂一期、金桂林浆纸制浆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投产,中粮120万吨大豆加工、清华同方数字电视、玉柴石化、泰兴石化、锐丰钒钛铁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开工,初步形成了石化、造纸、电子、能源、粮油食品、冶金、物流七大产业。2010年,钦州港经济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288.24亿元,占全市比重的59.6%。三是城镇化步伐加快。城市总规修编完成,河东新区加快拓展,“城乡风貌改造”、“城乡清洁工程”和“园林生活十年计划”全面实施,以“一环六横六纵七通道”为主干道的城市路网加快建设,城市供水、供电、污水垃圾处理等城市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城镇化率提高9个百分点达到35.5%,中心城区面积扩大20平方公里,达到68.7平方公里,绿化覆盖率达到31.5%,供水能力达到24.2万吨/日,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实现市县全覆盖。三娘湾、刘冯故居、八寨沟先后评定为国家4A级景区,灵山县成为“广西优秀旅游县”,钦州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第七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魅力之城”。
——这五年,是改革开放成果大丰收的五年。坚持规划先行,基本完成城市、产业、交通和民生四大类42项规划编制工作。国企改制和投融资平台建设取得新突破,“国企改制三年攻坚”完成203家企业改制,盘活国有资产43.7亿元;整合组建资产达190.9亿元的市开投集团。“引银入钦”和金融创新成效显著,新引进五家银行,率先在全区开展信托融资7.93亿元、金融租赁2亿元,成功发行企业债券8亿元;积极开展离岸金融业务试点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创新征地拆迁和用地用海机制,建立“征、拆、储、建、安、保”一体化的征地拆迁机制,重点推行公寓式安置,开展三个区域26平方公里的用海整体报批试点。积极创新人才使用机制,组建港口物流发展、产业发展、新城建设和发展、区域合作与发展四个战略领导小组和专家咨询组,出台引进高层次人才的系列政策措施,在全区率先推行政府雇员试点。实施科技创新计划取得新成果,建成国家级石油化工品检测重点实验室(广西钦州)、国家石化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钦州)等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林权制度改革走在全区前列,政府机构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等各项改革迈出新步伐。
——这五年,是改善民生构建和谐取得大进展的五年。坚持每年为民办实事,全市各级财政在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文化等八类民生领域投入累计达到162.78亿元,是“十五”的4.46倍,年均增长40.8%。实施“就业、创业、兴业”工程,五年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6万人,新增城镇就业8.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每年都在4%以内。解决82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建成一批保障性住房。实现100%行政村通等级公路,69%行政村通水泥路。“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完成3908个村点,覆盖农村人口44万人。社会保障“五险”市级统筹走在全区前列,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70.55万人次,比“十五”期末增加44.23万人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合率达到92.4%;23.99万农村居民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3.9万城市困难居民和19.5万农村困难农户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实现动态下的应保尽保。扶贫开发整村推进、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4.2%,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1.6%,居民消费价格年均涨幅基本稳定在3.5%。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巩固提升“两基”成果,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高中教育,建成市一中及市三中新校区、子材小学,扩建市八小等学校;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建成市职业教育中心一期、广西英华国际职业技术学院,钦州学院实现专升本,积极申办北部湾大学。成功申办广西第十二届运动会和广西第十三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基层群众文化生活进一步改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得到加强。民间舞蹈《纵情岭头》、海歌剧《豪叔与秀姑》等一批文艺作品在全国全区获奖。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不断强化,荣获全区“平安先进市”。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扎实推进,全面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荣获“中国节能减排20佳城市”;耕地保护连续5年考核合格,生态保持良好。建立健全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以内。
——这五年,是不断完善发展思路、探索积累成功经验的五年。五年来,钦州发展的思路越来越清晰,全面实施了市委提出的“大港口、大工业、大旅游”、“以港兴工,三化互动”和“建大港、兴产业、造新城”发展方略,开展“三大会战攻坚年”、“重大项目建设年”、“千百亿产业崛起工程建设年”、“服务企业年”、“工作落实年”等活动。克服了百年一遇的全球金融危机、冰冻雨雪灾害等不利影响,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凝心聚力,攻坚破难,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坚定,发展的前景越来越广阔!
五年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我们深深体会到: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勇于探索推动跨越发展的新思路;必须坚持越是后发展越要坚持规划先行,越是后发展越要重视生态环保;必须抢抓机遇,把抓投资上项目作为加快发展的重要抓手,以超常规措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必须把改革开放作为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着力破解发展瓶颈,积极融入多区域合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基本要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必须强化行政效能和政府自身建设。五年(责任编辑:刘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