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隆镇村挂点领导、人大主席陈红在平新村党校+人大代表联络站给党员和人大代表上党课。冯宝玲 摄
平陆运河建设项目(久隆段)人大代表民情沟通会。何永晶 摄
新圩村支书,区、镇人大代表黄德琼带领群众与久隆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对接学习技术。刘妍 摄
本网钦南讯 党的领导是做好人大工作的根本保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这一最高政治原则。钦南区久隆镇人大主席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探索“党建+人大”融合发展模式,以“党支部+联络站”带动联动互动,打造共建共享共治的新时代基层人大工作新格局。
“活动室+联络站”资源共享 筑牢发展定根基
依托创建星级化农村基层党组织优势,久隆镇探索推进党建活动室与人大代表联络站一体化建设,实现资源共享、阵地连用、活动联办,把“三会一课”、“四议公开”与“集中学习”、“宣讲活动”,“主题党日”与“代表接待日”,“组织生活会”与“代表述职活动”等融起来,激励和引导党员、人大代表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组织体系不断健全完善。同时打造党建、人大文化宣传栏,组织人大代表参与法规宣传、文明创建、平安创建、群众接访、矛盾调解、结对帮扶等党委中心工作,围绕项目建设、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重点开展人大监督,打通党员、人大代表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久隆镇还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坚持共建、共享、共治原则,让“阵地共建”活起来,探索打造丁屋村平陆运河项目党员、人大代表连心站,钦州市春晖农业有限公司党支部与钦南区人大代表中草药创业示范基地,有效促进了人大工作与中心工作同频共振、融合开展。
“党支部+代表小组”畅通渠道 履职尽责解难题
党委有号召、人大有行动、代表有作为,久隆镇积极发挥党支部和代表小组的职能作用。
在水铺村委平陆运河项目(久隆段)的征地过程中,白水塘村两个生产队上屋与下屋产生了土地权属纠纷。了解情况后,本村党支部和代表小组连夜组织相关人员召开了调解会,明确土地界线,顺利结束了本次纠纷协调。
从平陆运河建设以来,久隆镇涉及征地工作的6个“党支部+代表小组”开展深入调研120余次,协调纪委、综治、司法等多个部门调解处理因项目建设产生的纠纷6起,调解率达100%。
“党旗红”带动“履职热”,广泛收集群众意见建议成为党支部+代表小组的惯性动作。他们深入村户、田间地头,走访联系群众2600人次,面对面征询群众意见建议17件,推动路灯安装、广场建设、道路维修等一批民生“微实事”落地,提升了代表履职的“民生温度”。
“党员+代表”凝聚力量 产业发展促振兴
“头雁”效应在集聚,党员和人大代表在产业振兴中优势进一步凸显,他们是产业能人,是带动致富增收的能手,久隆镇充分引导党员和人大代表发挥作用,积极培育发展农村新产业。
“我作为一名党员,一名人大代表,带领大家一起发家致富是我的责任和义务。”黄德琼说到。
在推动撂荒地、“旱改水”地块春耕复耕复种工作中,新圩村党支书、区、镇人大代表黄德琼率先垂范,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对本村撂荒土地进行全覆盖、地毯式摸排,并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引导“农户自助复耕”、“规模流转复耕”“水旱轮作”等多种模式齐发力。并积极与久隆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对接学习技术,在300亩村集体经济种植地上,大力推广“2+3”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带动务工20人次,树立示范标杆。青草村委的党员人大代表甘来妹沃柑种植户,种植沃柑8亩,在自己先富起来的同时她不忘乡邻,通过传、帮、带,示范带动,助力群众增收致富。
“党建+人大”融合发展模式扩大了党建工作的覆盖面,丰富了代表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增强了代表参与中心工作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民呼我应的良性循环,丰富和拓展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层实践。
审核:冯国旭
编辑:冯国旭 梁晶晶
特约编辑:刘锻
作者:陆苗慧 刘妍/文 冯宝玲 何永晶 刘妍/图
美编:陈小琴
(责任编辑:冯国旭 梁晶晶 黄金莲,特约编辑:刘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