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北通镇那良村的鸿添竹帽厂 彭颖捷摄
村民在编织海笠 陈彦芳摄
村中随处可见的编织景象 陈彦芳摄
编织好的海笠成品 彭颖捷摄
海笠,又称“海帽”、“凹帽”,其外形宽大、携带轻便,手感顺滑,是岭南人民出海赶海、下地务农常常佩戴的一种竹帽,具备雨天挡雨、晴天遮阳的功能,成为了农民干活的标配。
近年来,浦北县北通镇人大立足镇内竹子资源丰富、群众多有传统竹编技艺、农闲时节人力资源充足的实际优势,积极探索人大助力“园区+车间+庭院”产业发展模式,建立人大代表联农带农机制,用小小竹片助力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现在编织厂每周都有人送加工后的竹子到家里,不再像以前那样还要自己砍竹破篾,节省了很多时间,我现在一个月可以编织800多顶海笠,在家能照顾老人小孩的同时还能赚到两千多元。”北通镇那良村村民毛明祖高兴地说。
在那良鹧鸪笼山茂密的竹林中,村民们娴熟地砍竹、破竹篾;在那良村鸿添竹帽厂,工人们将竹篾放到机器里分割成不同厚度的竹片;在农户家中,加工后的竹片在村民娴熟的手法下编织成了海笠的初成品。随着北通镇海笠产品知名度的不断打响,北通镇内生产的海笠已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为解决这一供不应求的难题,北通镇人大组织人大代表开展专题调研,创新提出发展“人大代表+公司+农户”模式并打通影响海笠发展的效率和产量两大堵点,协助解决了分离竹篾机械化、订单供不应求等难题,培树了以谢承鑫、吴燕等一批优秀人大代表为带头致富的先进典型。“在镇人大的帮助下,各个村的人大代表帮我们宣传和联系,订单派发得越来越多,我们的海笠产量翻了一番!”鸿添竹帽厂负责人谢显添开心地说道。
为了助力海笠产业发展壮大,北通镇人大组织编织经验丰富的人大代表和致富能人利用空闲时间对村民开展免费技术培训,提升村民的编织技能,增加产品的附加值。目前,以北通镇那良村为代表的海笠编织人员超500人,人均月收入1500元,走进村中即可见到“家家户户编织忙”的景象。此外,北通镇人大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加强对公司根据市场发展需求的指导,不断改进制作工艺,拓宽海笠产品的销售渠道,助力海笠走进了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市场,实现了真正让环保、美观、实用的海笠产品“走出去”,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一大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