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外出广东中山等地招商。黄建昌 摄
车间开设“老龄岗”。陈彦芳 摄
产品展厅。陈彦芳 摄
本网浦北讯 “哒哒哒哒哒哒……”缝纫机忙碌的声音从车间不断传出,村民们一边做工一边唠着家常,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近年来,浦北县北通镇大力承接粤港澳大湾区服装产业转移,新旧动能加快转换。昔日以种养殖为支柱产业的农业强镇,如今另辟蹊径,跃升为服饰大镇,吸引了众多当地外出务工人员返乡留乡,彻底扭转了产业结构单一的发展困境。
在抽丝剥茧中,我们能看到镇人大在北通镇跨越发展、迈向服饰大镇的进阶之路上,始终扮演着关键角色。北通镇人大从细微入手,精准把脉产业发展难题,协调各方资源,为本镇服饰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从营商到“迎商”的蝶变
“北通镇良好的营商环境和广阔的发展前景,让我安心持续扩大厂房。”镇人大代表、尚杰服饰有限公司负责人符庆祖在奔赴广东中山莱福达服饰有限公司开展招商时说道。北通镇人大充分发挥企业代表人脉广的优势,“以企引企、以商招商”,形成“每月一招商”、“每月一走访”的常态化服务机制,组织人大代表奔赴粤港澳大湾区开展精准招商,持续跟踪服务已落户企业,打通服务企业的“最后一公里”。
北通镇人大充分发挥代表小组监督作用,围绕厂房消防安全、员工健康等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专项监督,为车间安全运转保驾护航。同时依托并发挥人大代表联络站的“固定哨点”作用,及时收集反馈企业的意见建议,跟踪落实建议办理,为企业纾困解难。截至目前,北通镇人大收集并督办服饰企业提出的意见建议12条,引进企业3家,实现把“迎商”的大门敞开,让产业留得住、发展好。
从招工到“找工”的蝶变
近年来,随着车间规模不断壮大,“招工难”问题凸显。面对这一痛点问题,北通镇人大充分发挥代表扎根基层的优势,组织各级代表深入辖区摸排劳动力技能水平、就业意向等信息,建立动态“劳动力资源库”,精准对接车间岗位需求,创新推出“妈妈岗”、“爸爸岗”、“老龄岗”等招聘专岗,释放群众就业最大潜力。在解决车间“招工难”问题的同时,“一家老小”的生活也收获了稳稳的幸福。
此外,北通镇人大应车间的招工建议,把代表联络站打造成为“工匠学校”,组织技能能手定期举办“缝纫技能大课堂”、“以工代训”等活动,为有意向学习新技能、提升缝纫技术的劳动者提供技能培训。课程结束后,联络站还会联动车间,举办专场招聘会,优先录用通过技能考核的学员,实现“培训—就业”无缝衔接,让劳动者凭借一技之长在家门口吃上“技术饭”。
从民房到“名房”的蝶变
“风云名将”是由北通镇亿达服饰有限公司自主创建的第一个本土服饰品牌。这家曾经租用民房、空间局促、扩产受限的简陋车间,如今已蝶变成有品牌、有标房、有销售网络的“三有”标杆企业,吸引着周边乡镇乃至外市同行前来参观学习。
这得益于在人大代表开展走访调研中发现了厂房存在的普遍困境:场地局促、设备陈旧、招工困难。人大代表们迅速行动,一方面将困境反馈至政府,争取政策支持,协调闲置土地和厂房;另一方面牵线搭桥,邀请龙头企业提供全方位指导,并将亿达服饰有限公司作为“个转企”试点,将改造经验在全镇推广。历时一年多,一座标准化厂房正式落地——宽敞的生产车间,智能化的设备,独立的产品展厅,线上线下一体化销售渠道同步打通,订单纷至沓来。有了亿达服饰有限公司作为“领头雁”,北通镇的许多车间纷纷效仿,加入到改善硬件设施和提升车间环境的队伍,一家家民房蝶变成干净整洁的“名房”。
截至目前,北通镇引进服装产业车间超100家,服装产业园征建工作如火如荼,已初步建成年产内衣服饰约6亿条、年加工收入超5.7亿元、带动近5000名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产品远销欧美及东南亚市场的的服装产业集群,为北通镇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能。
(责任编辑:冯国旭 吕东旭 梁晶晶 董宇鸣,特约编辑:刘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