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常委会开展全市人大宣传通讯员专题培训。谭乃豪 摄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通讯员指导团队总指导方文点评通讯员作品,并进行面对面交流和指导。谭乃豪 摄
随着社会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人大工作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人大通讯员的作用也越来越被重视,而新闻写作在新媒体环境下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多,对通讯员的专业培训尤为重要。皇冠体育:为此独辟蹊径,为人大通讯员创造条件培训、磨砺和实践,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主法制建设的宣传上,既注重内容,也注重形式,确保“见人见事见思想”,寻求思想之美、语言之美、形式之美。
让培训切中通讯员口味
半天时间采访、半天时间切磋、半天时间成稿,半天时间点评……这对于过去非得一月半月才能熬出来一篇大块文章的通讯员来说,简直是“不可能的任务”。已在宣传报道方面积累不少经验并小有成绩的灵山县人大常委会代表联络工委主任潘琼章感慨不已。原因是市人大常委会在全市人大通讯员专题培训中强化了采写的速度和质量,着眼提升“实战”能力。
2014年7月,皇冠体育:探索构建宣传工作长效机制之一是成立机关通讯员指导团队,形成自己的“师资”力量,并趁热打铁,以开展参与式培训为重点,强化通讯员队伍建设。从自下而上的线索汇总到筛选点题,从“市带县”的分组采访到合作撰稿,从集中点评到交流切磋,指导员全程参与,面对面指导,实现“一对一”的培训。
这种培训与过去“集中办班、专家讲课”的传统培训模式不同,通讯员由于“直接参与”而迅速调动起灵感,颇感新鲜,一批骨干通讯员率先参加了7月16日至18日的参与式培训,呈现他们发自内心的真实和诚恳。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通讯员指导团队总指导方文亲自带组采访,紧扣人大工作中的热点难点,为县镇人大工作挖掘亮点,并对各组作品进行集中点评,与通讯员面对面互动交流。其他指导员也分享了对口指导委室和县区的做法与体会。
为突破宣传报道瓶颈,培训要求走好“五步”:一是健全领导分管机制,进一步明确推动人大宣传工作的职责;二是定期培训通讯员。要给通讯员压压担子,或独立创作、或联合撰稿,多写多练,并通过以老带新,强化指导,切实提高通讯员队伍的写作能力;三是丰富人大宣传题材。不仅要宣传人大取得的成效,还要多宣传人大工作的方式、过程,不断丰富宣传的体裁和形式;四是挖掘宣传角度,突出宣传重点;五是加强激励机制建设。完善奖励制度,提高通讯员写作积极性、主动性。
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常委会对于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努力用新观念、新方式营运和管理。今年3月筹备钦州人大网改版升级,8月新版启用,加大信息量,增设“人大代表建议网上办理平台”和写作组交流探讨的园地,让新闻宣传、公文写作、代表服务等有了相互融合的载体。
让发现新闻成为一种习惯
搞好人大新闻宣传工作,不仅是宣传人大制度、宣传民主法治建设的需要,也是人大传递信息、引导舆论、实施监督的需要。
好的通讯员身上应该具有“抢新闻”的专业特质。市人大常委会调研室今年组织通讯员培训的目的之一就是让人大机关通讯员拥有越来越自信的“专业”能力,学会换个角度理解和实践人大宣传工作:其一是宣传人大制度;其二是宣传人大工作;其三是宣传人大工作的效果。三个层次都有十分丰富的内容,素材到处可见,新闻就在身边。要让通讯员把发现新闻成为一种习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不放过写稿的每一个机会,使越来越多的日常工作变成引人关注的新气象,力求“平常中出新”,始终突出人大特色,切实提高报道质量。
参加培训的通讯员对市县组合实地采访的形式普遍反映较好。在这个环节当中,通讯员在分组的小团体里面,大胆露怯,把各自难以掌握的技巧和思路问题拿出来,通过切磋与分享寻找解决的途径,形成共识和默契。期间,4个采访组采写完成9篇文稿,经后来的进一步修改打磨,形成有较高水平的通讯4篇:《“动真格”源于群众的力量——钦北区人大常委会查摆问题立行立改纪实》、《安置小区里的人大代表之家》、《一位基层人大代表的朴素情怀——访灵山县十六届人大代表、灵城镇六峰社区居委会主任陈祥春》、《浦北:人大监督助推职教发展》等。
《“动真格”源于群众的力量》获钦州日报以重点稿推出,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新文在钦州调研期间关注文中报道的钦北区人大常委会提高审议质量的举措。谈及文中亮点,作者之一的秦华表示,以前都是注重写作能力,忽视了取材的能力。这次“亮点”都是在面对面培训过程中,得到市人大常委会方文副主任的点拨才找出来的,真是受益匪浅!希望这样的针对性培训以后还继续坚持。
《一位基层人大代表的朴素情怀》也得到了钦州日报的刊发。作者之一的潘琼章说,这次培训虽然有压力,但很有成就感 。她参加的采访组选题范围确定在“代表风采”,这就意味着让她这位负责代表工作的通讯员在采写过程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得益于面对面的培训和指导员的持续帮助,市人大常委会钦州港区联络处干部韦素香将压力转为动力,观人看事,对联络处日常工作的关注改变了角度,新闻写作“立竿见影”。从往年不知道写些什么而上稿甚少到现在短短两个多月被媒体采用新闻稿件5条,涉及联络处干部参与抗击台风和灾后重建、监督“两委”换届选举、配合组织代表调研等活动,宣传效果显著。
让泥土味激发写作灵感
在互联网时代,大众可以接触到各种信息,同样地,写作者有了更方便的学习借鉴渠道。如何避免由此可能带来的“雷同”尴尬?
“这就需要通讯员做到‘三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方文亲自带领指导团队成员和写作骨干驻村“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汲取充沛养分,让泥土味激发写作灵感,传递正能量。
这是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副主任委员米方难忘的一个场景。今年7月1日,她和几个同事跟随常委会副主任方文下乡。荔枝树下,十几条板凳围成圈,驻村工作队、村干部和群众把最在意的修路一事拿到这“露天会场”商议,会议开得大伙心潮澎拜。“由民作主”的民主氛围让米方眼前一亮,很快撰写了通讯《荔枝树下的村民代表会》,通篇使用白描手法,现场记录,不加渲染,原汁原味地反映了农村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情景。这篇生动的现场新闻获得钦州日报编辑部青睐,在重要版面刊登并配发了短评《沉下去,活起来》。8月下旬,钦州日报又以重要版面刊发教科文卫委副主任委员冯国旭的现场新闻《小山村修了“幸福路”》。这两篇新闻作品完整地报道了一件好事促成的始末,承载着人大通讯员深入基层后认同的价值取向。
(责任编辑:刘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