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山苗寨。梁晶晶 摄
华灯初上,灯红酒绿便开始嘻嚷喧闹起来,城市的月夜似乎从来没有半刻的宁静与寂寥。每每闭目休息之时,总会怀念苗寨的星空,那么沉寂的月夜,那么闪亮的群星,那么宁谧的生活。
假期伊始,我跟随朋友搭上北上的列车,踏进苗寨去感受不一样的生活。辗转几趟车程,终于在夜幕时分,颠簸的车子在盘山公路旁熄了火,仓忙中下了车,一条狭窄的石梯依附着大山陡立于眼前,直通向云雾缭绕的山顶。借着微弱的电筒光,沿着石梯攀登上山,耳畔只有些虫鸣,视野中也只有几盏暗黄的灯在大雾中摇曳,苗寨,被月夜与浓雾包裹着,依旧神秘。
潺潺水声趟过坎坷的心,期待着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伴着清晨的鸡鸣,迫不及待地推开木窗,展现在眼前的是一片淡淡的绿,雾依然弥漫,但隐隐约约中透着苗寨的颜色——班驳且错落的吊脚楼映衬着梯田那层层叠叠的绿。透过小小的木窗,静静地看着雾气在晨光中一点一点地消散,苗寨的面纱被轻轻揭开,它的形象越来越立体,直至完全地展现在你面前,用这样的方式来阐释它的美,才发现此刻的心情难以言表。所期待的事物悄悄地走近,你能感受却毫无方法触及,在静静等待的过程中,才明白它的难能可贵,才懂珍惜。苗寨,你真的很美且珍贵。
这就是融水苗族自治县的苗寨,远离喧嚣的城市,安落于大山腰间,吊脚楼群落聚集,在大山与公路的衬托下,忙碌的农民,牲口的杂叫以及随风起舞的茁壮秧苗,却也能显出另一番的热闹。这里,从没被打扰过,民风淳朴,自给自足。
吊脚楼的每个角落里都藏着惊叹,惊叹它只用几根木柱来撑起苗寨人的起居饮食,惊叹它交相错落的全木构造,惊叹它合理有秩的房屋结构安排,惊叹它的实用它的美……吊脚楼多为两层,底层放置柴火,饲养牲口以及安置盥洗室,上层为起居用房和粮仓,这样的安排人们的起居生活却不会受到任何噪音和气味的困扰,不可思议!吊脚楼中唯一一块用水泥铺置的地方叫火塘,苗寨人的生活离不开火塘,平日的煮饭烧水,烤火取暖,节日时亲朋好友会围着火塘尽情唱歌跳舞,苗寨人相信火苗中有他们的神,燃烧的木柴万不能任意踩踏,熊熊的火苗象征着苗家人的生活红红火火!
苗寨人的生活简单朴素,日出而起日落而归。每家每户都有田地,喂猪,放牛,种地,这些似乎就镌刻出守寨人的生活。当然,现在苗寨的年轻人都背起了行囊走出大山,或读书或打工,为的是让生活变得更好一些。
这一天,我体验着做一个守寨人。与朋友顺着蜿蜒的田埂去往菜地时,我想这里的人应该很容易发现梯田间的我,只有我,还深一脚浅一脚看着脚下的路小心翼翼地踉跄行走,而那些背着背篓的人,早已徜徉于绿海中,悠然自得。身旁的水田早已收割,仅余几片红绿相衬的浮萍在荡漾,朋友说,底下养鱼!过年时就放水抓鱼,寓意年年有余。菜地中整齐地种着萝卜和青菜,我便依葫芦画样地照着朋友拔萝卜,摘青菜,我惊叹这些植物从未打借助农药却能如此茁壮成长,深信这里的气候土壤确实好!傍晚时分,我学着砍猪菜,煮猪食,看着小猪们争先抢食的情景,觉得在新奇中劳动总能那么快乐。夕阳落下的时候,炊烟袅袅,农人归家,苗寨的灯火闪烁,吊脚楼在淡黄的夕阳中伫立,更显苍劲和班驳,这样一幅画卷,它的美难以描绘。
苗寨的快乐。苗寨人的快乐总能自己创造。近年了,已是农闲,大伙常欢聚在一起排练歌舞,在吊脚楼中忙活的时候,总能听见悠扬的芦笙,听着别人的音乐,感受别人的快乐。苗寨人喜欢串门,晚餐过后,几家人聚在火塘旁谈谈家常,分享生活点滴。苗寨人好客热情,总会以酒相待,相聚的宴席总是迟迟不舍离散,常常深夜里还能闻到酒香,听到笑语。苗寨人相亲相爱,一家的柴火总是几家人共同挑砍,他们的柴房永远都装载得满满的。苗寨人爱苗寨,无论走到哪里,苗寨人的言语中总是渗透着对苗寨的思念和赞美,那里有他们的家,他们的根,他们的快乐!
几天的行程匆匆地趟过,带着对苗寨的惊叹和不舍,我回到盘山公路旁等待回程的班车。这个清晨,依然伴着云雾,但那附山的石梯却现得那么清晰那么亲切,一位奶奶挑着柴火轻巧地登上石梯,当我还在敬佩她的好身体时,她突然微笑地回首,喊道:“路上小心,下次到我家做客!”对着素昧萌生的我,奶奶却毫不吝啬她的热情,苗寨人的好客让我的归途充满温馨与感动……
离开苗寨,突然感悟苗寨带给我的,除了美,还有宁静,心的宁静。在那样一个仙境,心能沉淀,所有杂念琐碎都会涣散消失,就犹如陶公所描绘的世外桃源,人们安宁地生活,悠然自得,尽管有些清贫,但却不厌世,不嫌苦,依然热爱这片土地,这就是平常心!回到城市,物欲、浮躁、竞争与困难交织,有的人或被权钱所控制,或因坎坷而抑郁,他们,都始终未能保持一颗平常心来看待自我,对待生活,他们,是被生活而非生活。人生的旅程,风景各异,无论走到哪里,是繁华的灯火琉璃,是贫苦的平房瓦砾,是一帆风顺,还是崎岖难行,是是非非中,我们虽是这大千世界中渺小的一员,然而,我们同样能为自己的存在闪出价值,活出色彩,而非被万千风景所湮灭。平常心,终究能使欲望受节制,让自己在走过的风景中留下印记。
(责任编辑:刘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