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工作动态

2011-03-07 9811次浏览 作者:钦州人大网 来源:钦州人大网 分享:

钦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1年3月7日发布)

    钦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钦州市委员会皇冠体育: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本规划重点提出今后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是全市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编制专项规划和其它规划以及制定有关政策和年度计划的依据。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环境

第一节  “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钦州极不平凡而又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五年。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为钦州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市委、市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大力推进“大港口、大工业、大旅游”建设,实施“以港兴工、三化互动”发展战略,以“建大港、兴产业、造新城”为三大引擎,审时度势抢抓机遇,齐心协力战胜危机,开拓创新破解难题,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了一个大台阶。“十一五”时期成为我市发展最好的时期。

    ——综合实力显著提升。2010年与2005年相比,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金融机构存款余额、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翻一番以上,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港口吞吐量、港口吞吐能力、外贸进出口、利用外资、引进国内到位资金翻两番以上,共13个主要指标实现翻番。初步统计(下同),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504.2亿元,年均增长16.1%;财政收入58.4亿元,年均增长32.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51.6亿元,年均增长38.1%,五年累计1359亿元,相当于建国以来至“十五”期末的3.2倍。综合经济实力由全区下游水平提升到中游水平。

 


 
图 
1  主要经济指标

 

    ——亿吨大港加速建设。保税港区获国家批准设立,一期工程建成封关运营;建成10万吨级航道,开工建设30万吨级航道,新建一批10万吨至30万吨级泊位;五条铁路和两条高速公路加快建设,出海出边通道初步形成。五年新增港口吞吐能力4297万吨(其中集装箱75万TEU),2010年达到5346万吨,年均增长38.5%;吞吐量提高到3022万吨,年均增长42%,其中集装箱吞吐量提高到25.1万TEU,年均增长58.6%。

    ——临港产业迅速崛起。中石油1000万吨炼油厂和420万方原油储备库、国投燃煤电厂、金桂林浆纸制浆、金桥电子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建成投产。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83.3亿元,相当于2005年的6.4倍。三次产业比重由2005年的40.7∶27.4∶31.9调整为2010年的26.2∶40.8∶33,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34.7%,比重上升13.4个百分点。

         


图 
2  三次产业结构

 

    ——城市功能快速提升。河东新区全面建设,滨海新城启动,钦州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魅力之城”。城镇化率从2005年底的26%提高到35.5%,中心城区面积扩大了20平方公里,达到68.7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1.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7.2平方米,城市自来水综合供水能力达24.2万吨/日,污水处理能力8万吨/日,垃圾处理能力300吨/日。

    ——改革开放跃居前沿。钦州港经济开发区成功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港区一期建成封关运营,国家批准设立钦州整车进口口岸,批准扩大钦州港口岸开放范围,开展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在中国-东盟合作中的优势更加凸显。国企改制和投融资平台建设取得新突破,“引银入钦”和金融创新成效显著,钦州被确定为全国区域建设用海整体报批试点城市。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45.9%;引进到位国内资金年均增长52.8%,利用外资年均增长40.3%;外贸依存度提高至17.1%。

    ——农业生产能力提高。2010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12.2亿元,年均增长5.4%。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荔枝、香蕉、火龙果、茶叶、黄瓜皮、海鸭蛋、奶水牛、大蚝、对虾、石斑鱼、青蟹、龟鳖等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水果、水产品产量均排全区第2位,粮食产量排第7位,农产品优良品种率85%以上。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新增26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增加180个,流转农林用地经营权面积230万亩。林权制度改革走在全区前列。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中小学校布局得到优化,市职教中心一期建成投入使用。全市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保持93%,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79%,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1%。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社会保障“五险”市级统筹在全区率先实行,新农合参合率由17.8%提高到92.4%,每千人口医院、卫生院床位数由1.4张增加到2.3张。成功申办第十二届全区运动会,一批文艺作品在全国全区获奖,文化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文化遗产保护得到加强。科技创新水平大幅提高,专利申请461件,授权量185件。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劳动就业不断扩大,城镇登记失业率每年控制在4.2%以内,农村劳动力转移年均超过5万人。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覆盖率分别达到90%、90%、85%、85%、78%,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逐步推开,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实现两位数增长。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356元,年均增长14.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340元,年均增长11.6%。

    


图 
3  城乡居民收入

 

    ——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日趋强化,平安钦州建设成效显著,钦州荣获全区“平安先进市”称号。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得到加强,基本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生态保持良好。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以内。

    过去的五年,是我市历史上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城乡面貌变化最大、改革开放成效最显著、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过去的五年,全市人民发扬了“钦州精神”,创造了“钦州速度”,形成了团结和谐、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为“十二五”发展夯实了基础,积累了经验,增强了后劲,创造了更为有利条件。

 

表 1  “十一五”时期主要指标增长情况

主要指标

2005年实际

2010年

初步统计

2010年比2005年翻番

年均增长(%)

1.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188

504.2

1.4

16.1

2.人均生产总值(元)

6034.6

15381

1.3

15.0

3.财政收入(亿元)

14.1

58.4

2.0

32.8

4.工业总产值(亿元)

179.6

593.6

1.7

27.0

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89.8

451.6

2.3

38.1

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70.8

172.2

1.3

19.5

7.港口吞吐能力(万吨)

1049

5346

2.3

38.5

8.港口吞吐量(万吨)

523

3022

2.5

42

9.外贸进出口总额(亿元美)

1.98

13.1

2.7

45.9

10.利用外资(亿美元)

0.59

3.2

2.4

40.3

11.引进区外国内到位资金(亿元)

38.4

320

3.1

52.8

 

第二节  “十二五”时期进入跨越发展的全新阶段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面临重大发展机遇。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科技创新加快并孕育新突破,国际分工格局调整中蕴藏着新机遇,国际环境总体有利。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市场需求潜力巨大,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进一步完善,社会大局保持稳定,中国东盟自贸区全面建成,西部大开发深入推进,为我市加快把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北部湾经济区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成为中国沿海经济新的增长极,钦州港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钦州保税港区为核心的开放合作平台加快构建,我市在中国—东盟开放合作和西部大开发中将扮演更为重要角色。我市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经济社会加快转型升级,工业化加快跨入中期阶段,城镇化快速推进,投资增长、消费增长具有广阔空间,产业发展形成新的增长点,发展潜力巨大。我市完全有条件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跨越。

    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市发展也面临严峻挑战。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外部环境更趋复杂,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国际国内竞争日趋激烈,给我市发展带来极大压力。特别要深刻认识到,虽然我市经济社会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但后发展欠发达的基本市情仍然没有根本改变,也面临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主要是:经济总量仍然偏小,人均经济水平低于全国全区平均水平;工业化率较低,产业竞争力不强;城镇化滞后,城市功能不完善;交通基础设施离国际大通道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尚未形成,市场化、国际化程度不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县域经济还不发达;人才资源较为匮乏,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社会事业欠账较多,基本公共服务能力较弱;城乡居民增收难,群众生活还不富裕;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必须准确把握基本市情,主动应对变化趋势,坚持以更加宽广的视野,牢固树立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赶超意识,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既满怀信心、志存高远,又谦虚谨慎、脚踏实地,推动钦州在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中先行先试、率先崛起,不断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

 

 

第二章  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牢牢把握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历史机遇,紧紧围绕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建大港、兴产业、造新城、强科教、惠民生”为发展方略,以“十大工程”为抓手,进一步深化改革,全方位融入国际区域开放合作,着力使经济更具活力,着力使城市更有魅力,着力使社会更加和谐,着力使群众生活得到更大改善,努力把钦州建设成为区域性国际航运物流枢纽、产业合作枢纽、市场交易枢纽和宜商宜居海湾新城,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基本要求是:

    ——坚持把“建大港、兴产业、造新城”作为钦州科学发展的三大引擎。港口是钦州发展的核心资源,产业是钦州发展的主攻方向,新城是钦州发展的重要依托。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牢牢抓住发展的关键问题,坚持港口、产业、城市联动发展。要在建大港、兴产业、造新城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坚持把“强科教”作为钦州科学发展的重要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和人才强市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的作用,优先发展教育,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壮大各类人才队伍,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

    ——坚持把“惠民生”作为钦州科学发展的根本目的。坚持以人为本,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将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努力为群众就业创业兴业服务,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增强人民幸福感。

    ——坚持把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作为钦州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要有大胆创新、敢为人先的勇气,敢于追求卓越、争创一流,敢于同因循守旧和陈规陋习作斗争。坚持谋长远、解难题,在制约钦州发展的瓶颈问题上取得实质性突破,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要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在加快对内对外开放中构建新优势。

    ——坚持把生态环保作为钦州科学发展的必然追求。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统筹协调生产、生活、生态的关系,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生态建设,强化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促进绿色增长,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专栏 1  一个目标五大方略十大工程

一个目标:努力把钦州建设成为区域性国际航运物流枢纽、产业合作枢纽、市场交易枢纽和宜商宜居海湾新城。

五大方略:建大港、兴产业、造新城、强科教、惠民生。

十大工程:1.亿吨大港工程;2.东盟商贸物流基地工程;3.千百亿产业崛起工程;4.高新产业培育工程;5.县域工业突破工程;6.特色农业提升工程;7.滨海新城开发工程;8.“园林生活十年计划”生态工程;9.科教和人才强市工程;10.“三业行动”富民工程。

第二节  主要目标

 

    “十二五”时期我市在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进程中要有更大作为,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性目标和任务。主要目标是:

    ——经济总量跃居广西前列。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总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港口吞吐能力和吞吐量、外贸进出口总额、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引进到位国内资金翻一番以上,主要经济指标跃居全区前列。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00亿元以上(2010年价格,下同),年均增长13%左右;人均生产总值超过全区平均水平;财政收入达到165亿元,年均增长23%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000亿元,年均增长15%。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亿吨大港目标基本实现。全面建成钦州保税港区、整车进口口岸,北部湾集装箱干线港地位得到确立,进入全国亿吨大港行列,航运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和物流中心初具雏形。2015年,港口吞吐能力达到1.2亿吨以上,其中集装箱500万标箱;港口吞吐量完成8000万吨,其中集装箱200万标箱;力争吞吐量实现1亿吨,其中集装箱250万标箱。

    ——北部湾临海核心工业区初步建成。工业主导地位进一步凸显,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打造1-2个产值超千亿元、7个以上超百亿元产业,培育5个百亿元企业,建成一个产值超千亿元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15年,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0%;工业总产值达到2300亿元(当年价),年均增长31%。

    ——宜商宜居海湾新城初具规模。建成滨海新城起步区,基本形成“一城三区”城市组团格局,创建成为国家级园林城市,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2015年,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90平方公里,人口70万人。全市城镇化率力争达到50%。

    ——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提升到新水平。以东盟为重点的多区域合作进一步深化,初步形成开放型经济新格局。2015年,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100亿美元,年均增长50%;五年累计利用外资26亿美元,累计引进国内到位资金2500亿元。

    ——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耕地保有量保持在345万亩左右,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等节能减排指标控制在自治区下达的目标任务之内。森林覆盖率达到55%,森林蓄积量增加到0.22亿立方米。

    ——人民生活加快改善。2015年,全市总人口控制在425万人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五年城镇净增就业10万人。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提高到95%;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3.2万人。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3.4万套,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九年义务教育质量显著提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81%。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1.1%左右。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覆盖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得到完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社会治安状况进一步好转,公共安全保障水平明显提升,社会管理制度不断健全,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表 2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

指  标  名  称

2010年

2015年

年均增长(%)

属性

经济发展

1.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504.2

930

13

预期性

人均生产总值(元)

15381

26777

12

2.财政收入(亿元)

58.4

165

23

预期性

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451.6

900

15

预期性

五年累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1359]

[3000]

 

4.工业总产值(当年价)

593.6

2300

31

预期性

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172.2

303

12

预期性

6.三次产业结构比例(%)

26.2∶40.8∶33

17∶55∶28

 

预期性

    #工业增加值比重(%)

34.7

﹥50

[﹥15]

预期性

7.城镇化率(%)

35.5

50

[14.5]

预期性

8.港口吞吐量(万吨)

3022

8000

21.5

预期性

经济发展

    #集装箱吞吐量(万标箱)

25.1

200

51.5

预期性

9.外贸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13.1

100

50.2

预期性

10.利用外资(亿美元)

3.2

7

16.9

预期性

    五年累计利用外资(亿美元)

[9.4]

[26]

 

11.引进区外国内到位资金(亿元)

320

650

15

预期性

五年累计引进国内到位资金(亿元)

[890]

[2500]

 

科技教育

12.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93

96

 

约束性

13.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79

81

[2]

预期性

14.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0.1

1.1

[1]

预期性

资源环境

15.耕地保有量(万亩)

343.65

345

[1.35]

约束性

16.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

0.4

0.5

[0.1]

预期性

17.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19

按自治区分解目标确定

约束性

18.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

 

约束性

19.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1.05

约束性

20.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待自治区核算

约束性

21.化学需氧量减少(%)

待自治区核算

按自治区分解目标确定

约束性

22.二氧化硫减少(%)

约束性

23.氨氮减少(%)

约束性

24.氮氧化合物减少(%)

约束性

25.森林覆盖率(%)

51.2

55

 

约束性

26.森林蓄积量(亿立方米)

0.18

0.22

[0.04]

约束性

人民生活

27.总人口(万人)

387.7

425

 

约束性

28.人口自然增长率(‰)

8.61

 

﹤10

约束性

29.城镇登记失业率(%)

3.5

﹤4.5

 

预期性

30.城镇净增就业人数(万人)

[8.4]

[10]

 

预期性

31.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万人)

10.8

13.2

[2.4]

约束性

32.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

90

95

 

约束性

33.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万套)

[0.14]

[3.4]

 

约束性

3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7356

27900

10

预期性

3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5340

8600

10

预期性

注: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绝对数按2010年价格计算,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城乡三项医疗保险指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为累计数。

 

第三章  全力推进亿吨大港建设

 

    围绕把钦州港建设成为面向中国-东盟合作的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和物流中心,全面实施亿吨大港工程,优化完善港口和交通布局。大力推进深水航道和大能力泊位建设,进一步完善出海通边、服务“三南”的集疏运体系,加快建立高效便捷的现代航运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国际性综合型港口。2015年,港口吞吐能力达到1.2亿吨以上,其中集装箱500万标箱;港口吞吐量完成8000万吨,其中集装箱200万标箱;力争实现港口吞吐量1亿吨,其中集装箱250万标箱。

 

第一节  加快深水航道和大能力泊位建设

 

    一、作业区

    重点开发建设金鼓江、大榄坪、大榄坪南、大环、三墩和三墩外港等作业区,完善整合勒沟、果子山、鹰岭作业区,适时开发茅岭港区,发展沙井、三娘湾等国际邮轮港区,带动临港产业快速发展。加快5亿吨大港规划,开展钦州港老人沙、伞沙等港区开发前期工作。

    二、航道

    重点建设航道和防波堤项目14个,新增航道97.8公里。建成30万吨级航道、金鼓江航道,开工建设20万吨级三墩航道和10万吨级大环航道。航道最大通航能力由10万吨级提升至30万吨级。加快建设三墩、大榄坪南等防波堤,构筑港口建设和船舶安全生产保障体系。

    三、码头

    重点建设码头泊位98个,其中集装箱泊位18个。建成泊位49个,其中集装箱泊位8个。建成30万吨级油码头、一批10万吨级集装箱码头以及10万吨级以上煤炭、矿石、油气和多功能码头,新增港口年吞吐能力6000万吨以上。

    专栏 2  港口重点建设工程

    码头:30万吨级油码头、20万吨级矿石码头、大榄坪3#~11#泊位、钦州港三期工程、大榄坪北1#~10#泊位、大型煤炭储运基地码头、热电厂5万吨级煤码头、金鼓江化工码头、钦州果子山作业区10万吨级散货码头、新天德7万吨级散货码头、沙井和三娘湾旅游码头等一批码头。

    航道:30万吨级航道、外海至三墩20万吨级航道、西航道10万吨级扩建、金鼓江航道、大环10万吨级航道、亚公山至沙井港区航道、亚公山至茅岭港区航道、勒沟航道整治。

    锚地:30万吨级、20万吨级、15万吨级锚地。

第二节  加快集疏运体系建设

 

    建立以铁路、高速公路为骨架,一、二级公路为网络的集疏运体系,进一步加强与华南、中南、西南以及泛亚铁路公路网的便捷联系。推进港口与铁路、公路、空港、内河及管道的高效衔接,初步形成连接东盟、服务“三南”的北部湾沿海交通主枢纽。

    一、铁路

    加快在建铁路建设,完善铁路路网结构,提高铁路路网质量,增强铁路疏港通道能力,扩大铁路拥有量。建成南宁至钦州、钦州至防城港、钦州至北海高速铁路,及黎钦铁路复线、钦州港至保税港区铁路、火车东站至三墩铁路、进港铁路海棠和茅坡站场配套扩能改造等。建设完善园区、码头铁路支线、站场。争取开工建设钦州至崇左铁路。启动城市轻轨规划。形成30分钟北部湾经济区中心城市快速客运圈。“十二五”期末,全市铁路营运里程超过500公里,其中高速铁路106.5公里。

    二、公路

    加强以高速公路为骨架、一二级公路为网络的路网建设,提高公路等级和路网密度,加快形成“一环五射六横七纵”公路运输网络,加快打造北部湾经济区和市内县域1小时交通圈。建成六景至钦州港、钦州至崇左等高速公路,开工建设贵港经浦北至合浦、南宁经钦北灵山浦北至北流高速公路,以及广西沿海高速公路扩建工程。建成连通北海和防城港的滨海公路、龙门跨海大桥及南北二级公路扩建等路网工程,开工建设钦州至灵山、灵山至浦北一级公路。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实现100%建制村通油(水泥)路。“十二五”末,全市公路网总里程超过7000公里,公路网密度超过70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超过400公里,二级以上高等级公路里程超过1800公里。

    三、航空

    建设钦州航空货运配载中心,完善城市候机楼建设,争取规划建设钦州支线机场或通用航空机场及基地。


图 
4  综合交通规划示意图

 

 

    四、站场

    改善和提升区域客货运输服务系统的整体能力,融合铁路、公路、站场以及出租、公交和社会车辆等多种交通方式为一体,实现客货运输的高效转换。建设钦州火车东站综合客运枢纽、钦州城区主枢纽客运中心(城南和城西客运站)、滨海新城客运中心、钦州港客运站、三娘湾旅游客运站,建设钦州保税港区、钦州港综合物流加工区、黎合江物流园区、皇马综合物流园区、城西物流园区等园区枢纽货运站场及农村物流网点,以及一批农村客运站、公共汽车站点和便民候车亭。

    五、管道

    建成钦州至南宁输油管道,争取建设西气东输二线南宁至钦州支线,加强已有管道的管养维护,提升管道运输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比重。

    六、内河

    加强内河航道规划、整治和养护管理,加快灵山沙坪港码头和航道建设,积极推进平陆运河前期工作。

专栏 3  交通重点建设工程

公路:钦州至崇左高速公路、六景至钦州港高速公路、贵港经浦北至合浦高速公路、广西沿海高速公路扩建、广西沿海高速茅尾海出口、南宁经钦北灵山浦北至北流高速公路,广西滨海公路钦州段(含龙门跨海大桥)、钦州至灵山、灵山至浦北、南北二级公路扩建等一级公路,钦州至防城公路、灵山至合浦公路、钦州久隆经大垌至大寺、大直经小董至久隆新圩、贵台至防城公路、木格至水鸣公路、清水窝至平吉贤架、张黄到钦州等二级公路。

铁路:南钦、钦北、钦防高速铁路、黎钦复线、玉林至铁山港铁路(浦北段)、钦州港至保税港区铁路、钦州火车东站至三墩(经进口资源加工区钦南片)铁路、钦州港铁路集装箱办理站等。

航空:钦州支线机场或通用航空机场及基地。

内河:钦江口整治工程、平陆运河前期工作,沙坪港码头和航道。

第三节  建设完善航运服务体系

 

    一、航线

    以覆盖国内沿海、东南亚和国际近洋主要港口为主,积极发展国际远洋运输,开辟新的集装箱航线。引进国内外航运公司,拓展远洋航线,开通至新加坡、越南荣市和胡志明、韩国仁川、日本东京和大阪等港口直达集装箱班轮航线,加密至香港、台湾高雄和台北、国内沿海主要港口航线班轮,鼓励和引导发展至周边城市和东盟国家的邮轮及旅游航线,加快形成远近结合、四通八达的航线网络。


图 
5  钦州港重点拓展航线示意图

 

 

    二、口岸

    大力加强钦州港口岸和保税港区的查验设施、办公业务设施、生活后勤设施建设。加快建设电子口岸,构建集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物流三位一体的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口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推进口岸体制、机制创新,探索改革检查检验工作模式,建立健全海关、检验检疫、边检、海事等部门联动工作机制。优化通关作业流程,完善快速便捷的“一站式”服务机制,提高口岸通关效率,实现“大通关”。继续做好扩大口岸对外开放相关工作,力争沙井邮轮码头等区域对外开放。

    三、港航服务

    规划建设航运服务聚集区,积极发展船代、货代、引航、仓储、理货、维修、船舶补给、金融保险、航运仲裁、船舶管理交易等相关服务,建设完善港口调度中心,健全港口调度指挥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引航服务设施建设,支持发展公共港作拖轮,新增港作拖轮5艘以上。完善港口安全监管体系、应急救援体系,加强危险品运输监管,提高港口应急救援能力。完善港口管理体制。加强与知名港航企业的战略合作。规范港口规划建设运营,努力探索适合钦州港发展的建港模式。探索发展港口物联网,增强港口服务竞争力。

    四、货源市场

    延伸拓展区内及西南省市的货源市场。拓展、巩固临港工业货运市场,扩大集装箱、原油、石化、煤炭、散矿、粮油等主要货源。紧密联系南宁、柳州等区内主要城市,以及腹地昆明、贵阳、成都、重庆、长沙等地,合作建设“无水港”。加强和西部地区尤其是物流节点城市的战略合作,积极争取开通辐射西南的集装箱专列,发展海铁联运,搭建西部与东盟及国际开放的绿色大通道。支持腹地省份、主要城市在钦合作建设集装箱、件杂货、散货等公共深水码头和物流设施,引导货源加快形成。

 

第四章  全面建成钦州保税港区

 

    建设运营好保税港区,全面提升保税港区功能,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实施功能培育与设施完善联动、保税功能与非保税功能联动、港航物流贸易加工联动、区内外联动策略,加快推进主导功能培育、基础设施完善、制度模式创新,建立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现代物流体系、现代贸易体系,将钦州保税港区建成功能完善、政策宽松、运行高效、环境优美、高度开放的自由贸易港区。

 

第一节  加快完善基础设施

 

    “十二五”期间全面建成保税港区二、三期基础设施和监管设施,实现整体封关运营。加快完善与保税港区相衔接的铁路、公路和给排水、供电、通信、商务、文化、教育、卫生、生活等配套设施建设。整车进口口岸方面,建成汽车滚装码头、检测线、堆场和展示交易中心等配套设施,形成年进出口汽车30万辆的能力,拓展汽车保税展示、交易、分拨、检测维修等功能,打造面向东盟的汽车整车及零部件进出口的最便捷通道和集散地。

 

第二节  积极培育业务功能

 

    以港口为依托,以国际贸易为龙头,以保税物流为核心,重点培育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转口贸易、保税展示和出口加工等核心业务功能,探索发展航运服务、物流金融、保税期货等业务。建成进口汽车、酒类、有色金属、冷链物流、石化产品等展示交易配送中心和贸易服务平台。积极引进国际一流港航运营企业和船务、船运公司,增强保税港区港航运营、揽货能力和航线服务功能,建成集装箱集拼基地,拓展国际集装箱箱源,发展国际海运货物装卸、仓储、集装箱运输等业务。以电子、机械、汽车及零部件、农产品加工为重点,大力发展出口加工。积极争取期货保税交割试点,设立石油、有色金属期货保税交割库。

 

第三节  创新管理运营机制

 

    坚持体制创新、先行先试,全面贯彻实施《广西钦州保税港区管理办法》,完善保税港区管理体制、开发机制和运营模式,简化审批程序,提高服务效率,增强发展活力。创新监管模式,整合口岸监管资源,优化工作流程,打造流程便利化、监管一体化、管理信息化的口岸环境,推动钦州保税港区与其他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货物自由运输、无缝链接,实现区域通关便利化,实施腹地口岸直通。积极争取离岸金融、启运港退税、保税租赁、船舶注册登记等政策。建立完善区域联动机制,加强保税港区与毗邻区域的规划、产业、基础设施等方面对接,实行良性互动发展。

 


图 6  保税港区功能分区图

 

 

 

 

第五章  大力发展现代产业

 

    加快壮大临海重化工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发展传统产业,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构建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第一节  深入实施“千百亿产业崛起工程”

 

    深入实施“千百亿产业崛起工程”,加快发展石化、林浆纸、电子、能源、冶金和粮油食品产业,积极培育汽车、装备制造和修造船业,促进产业集群发展,迅速做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竞争力。2015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230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100亿元。

    一、石化产业

    按照建设炼化一体化石化基地的要求,加强石化产业园五个“一体化”建设,利用中石油炼油厂原料和外来石化原料并举,重点发展芳烃及深加工、丙烯、苯乙烯等石化产业链,加快发展氯碱等无机化工和新型材料产业、非粮生物质新能源产业,提升延伸磷化工产业,形成以石油化工、无机化工、新型材料及精细化学品、生物化工等为特色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建成中石油一期含硫原油加工装置、大型原油储备库、玉柴石化二期、中海洋沥青、中亚石化及配套公用工程等项目,争取建设中石油第二个1000万吨炼厂、100万吨PX项目、100万吨成品油储备库、石化物流交易中心等项目,引进并建成一批台湾石化产业项目;完成100万吨乙烯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开工建设;完善国家石油化工品检测重点实验室等配套设施建设。“十二五”期末,基本形成西南地区最大石化能源安全保障基地和石化产品交易中心。2015年,石化产业产值力争达1000亿元。

    二、林浆纸产业

    依托金桂林浆纸一体化工程,加快林浆纸产业园建设,重点发展以包装纸、新闻纸、印刷纸、工业用纸、特种纸以及粘胶纤维为特色的下游产业。竣工金桂林浆纸一体化工程一期造纸项目,开工建设二期项目。建成广西粘胶纤维生产基地。2015年,林浆纸产业产值150亿元。

    三、电子产业

    加快打造以河东电子产业园为基础的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启动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申报工作。积极承接国际及东部沿海地区电子产业转移,建成清华同方、唯万电子等项目,培育壮大宇欣电子、福晟电子等企业,促进产业集聚。2015年,电子产业实现产值100亿元。

    四、能源产业

    实施“煤电港运”一体化发展战略,建成燃煤电厂二期、石化产业园热电联供、大型煤炭储运基地和浦北生物质发电项目,争取启动核电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提升电力供应保障能力。建成久隆变电站扩建、大榄坪220kv变电站等一批输变电工程,进一步增强供电网络保障能力。力争建成中石油300万吨LNG项目、西气东输二线南宁至钦州支线工程,形成完善可靠的天然气供气体系,初步建成国家重要的能源安全保障基地。2015年,能源产业实现产值110亿元以上。

    五、冶金产业

    加快进口资源加工区开发建设,建成恒新镍铁、锐丰钒钛铁、祥云飞龙二期、新合力二期、安盛冶金等项目,延伸锰、铬、镍、钒钛等后续产业链,加快新品开发,降低产品综合能耗,提高产品附加值。2015年,基本建成西南地区重要进口资源加工基地和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实现冶金(含有色)工业产值150亿元。

    六、粮油食品产业

    优化提升粮油食品加工业,整合油脂加工企业,丰富产品种类,延长产业链。建成中粮120万吨大豆加工、汇海100万吨大豆加工项目,钦州港形成370万吨以上的大豆加工能力,成为西南地区重要的油脂加工基地。整合改造制糖行业,提高产业集中度,做强制糖行业。加快农产品加工业技术改造,支持水牛奶、香蕉、大蚝、荔枝等深加工。2015年,粮油食品加工业实现产值160亿元以上。

专栏 4  千百亿产业崛起工程

千亿元产业:石化、汽车或装备制造。

百亿元产业:林浆纸、电子、能源、冶金、粮油食品、物流。

亿元产值企业:150家以上。

专栏 5  工业重点工程

石化产业:中石油一期含硫原油加工配套装置、中石油二期炼油、大型原油储备库、100万吨乙烯、100万吨PX项目、中亚石化、玉柴石化二期、中海洋沥青、100万吨成品油储备库等。

林浆纸产业:金桂林浆纸一体化工程一、二期,粘胶纤维项目。

电子产业:清华同方、宇欣电子、唯万电子、福晟电子等。

能源产业:燃煤电厂二期、石化产业园热电联供、中石油300万吨LNG项目、大型煤炭储运基地、核电等。

冶金产业:进口资源加工区,恒新镍铁、锐丰钒钛铁、祥云飞龙二期、新合力二期、安盛冶金等。

粮油食品:中粮120万吨大豆加工、汇海100万吨大豆加工等。

汽车和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国家进口汽车再制造中心试点,斗山机械、寰球胜科等。

修造船业:30万吨级修船厂、10万吨级船厂和3万吨级船厂。

 

    七、汽车和装备制造业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和保税港区、整车进口口岸等政策优势,大力发展工程机械、港作机械、海洋钻井平台和汽车制造及零部件产业,建成寰球胜科海洋工程、韩国斗山机械零配件基地等项目,争取开展国家进口汽车再制造中心试点,完善汽车及零配件生产基地配套基础设施,力争把汽车和装备制造业培育成千亿元产业。

    八、修造船产业

    重点发展修造船、海洋工程及船舶配套产业,大力发展游艇制造和渔轮修造等产业,启动建设观音堂基地,建成30万吨级修船厂、10万吨级船厂和3万吨级船厂、大型海洋工程等一批项目。

 

第二节  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实施高新产业培育工程,围绕增强发展后劲和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充分发挥后发优势,积极培育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和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引进和培育国家级研发平台、科技创新型企业,建立科技投融资体系,提高创业孵化能力,提高专利申报和拥有量。以河东电子工业园区为基础,规划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成省级并申报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北部湾经济区高技术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55亿元以上。

    一、电子信息产业

    积极引进发展新型显示、高端电子元器件、汽车电子电器、数字音频产品等信息产品制造业,培育发展软件、游戏、动漫产业,发展软件外包等。加快推进三网融合,促进物联网、云计算的研发和示范应用。

    二、新能源产业

    积极发展生物质发电、风力发电、核电、海洋潮汐发电,加快太阳能热利用技术推广应用。“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生物质发电、太阳能、水煤浆等项目,力争开工建设沿海风力发电项目,启动浦北核电项目前期工作。

    三、新材料产业

    重点发展新型化工材料、新型包装材料、光通信材料、电子与微电子材料、绿色建材与节能建材、纳米材料、服装纺织新材料、生物医用材料、海洋工程材料、新型工程塑料、新型陶瓷材料以及新型金属材料(包括锰基、镍基、钴材料)等。

    四、生物产业

    充分利用植物、动物、微生物资源,积极发展生物制药、生物健康食品,加快发展生物育种产业,推进海洋生物技术及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十二五”期间,培植2-3家龙头骨干企业。

 

第三节  积极实施县域工业突破工程

 

    以发展县域特色产业为工作重点,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实施亿元企业培育计划,推动县域工业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打造一批特色产业园区和县域块状经济带,迅速扩大县域工业总量。到2015年,县域工业总产值90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700亿元以上。

    一、特色园区

    合理规划布局县域特色产业园,创新开发管理模式,引导特色企业向园区集中,推进园区扩区升级。加快灵山工业园区、浦北工业集中区、钦南黎合江工业园、钦北皇马工业园、南间经济区等重点园区建设,基本配套完善水、电、路网等园区基础设施,满足项目落户条件,加快提升产业承载能力。到2015年,力争灵山县、浦北县、钦南区、钦北区各拥有一个省级园区,县域园区工业产值占县域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70%以上。

    加强镇工业小区规划建设,突出地方特色,发挥比较优势,培植主导产业,努力打造一批工业发达、经济繁荣的“明星乡镇”。

    二、特色产业集群

    全面实施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培育发展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骨干企业和龙头企业,促进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化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支持引导企业技术改造,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断提高传统产业竞争力。灵山县重点发展制糖、建材、制鞋、纺织、电子、林化、食品等产业,浦北县重点发展制药、建材、矿业、木材加工、编织等产业,钦南区重点发展制糖、冶金、建材、农业机械、化工、制革、坭兴陶、制药、食品、海洋生物、物流等产业,钦北区重点发展机械、制糖、冶金、建材、羽绒、食品加工、制药、物流、化工等产业。2015年,县域亿元以上企业数达到120家以上。

专栏 6  县域特色产业园及特色产业

特色园区:皇马工业区、黎合江工业区、灵山工业区、浦北工业集中区、南间经济区等特色产业园区。

特色产业:制糖、建材、纺织、服装、制鞋、医药、坭兴陶、木材加工、烟花爆竹、化工、编织、食品等。

第四节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充分发挥现代服务业对各类产业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推动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制造业带动向依靠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转变,促进服务业向各类产业融合渗透。实施东盟商贸物流基地工程,大力培育现代物流、金融、信息、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商贸、房地产、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业,努力把钦州打造成为北部湾生产性服务中心。

    一、生产性服务业

    (一)物流业。围绕把钦州打造成为北部湾经济区现代物流中心、中国—东盟区域性国际物流枢纽,积极发展石化、能源、矿产品、粮油、汽车及农村物流等重点物流领域,加快全国流通领域现代物流示范城市建设。2015年,物流业增加值150亿元以上。

    1.物流园区。重点开发建设18平方公里钦州港综合物流加工区、石化物流交易中心、黎合江物流园、丝茅坪物流中心、皇马物流园和灵山物流园、浦北物流中心等一批重点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建设钦州港铁路集装箱办理站、国际海运陆运集装箱中转站、多功能国际货运站等物流节点的多式联运物流设施,大力发展海铁、公铁、水陆联运,积极发展集装箱物流。加快钦州港大型煤炭配送基地等物流项目建设,支持一批物流企业做大做强。加快发展第三方、第四方物流,培育发展一批服务水平高、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现代物流企业集团。推进物流信息化建设,建设北部湾统一的航运和物流业务信息平台。


图 
7  物流园区布局示意图

 

 

    2.专业市场。推进内外贸一体化的专业市场规划建设,加快建设中国—东盟农产品大市场、中国—东盟国际商贸城、钦州国际汽车城等一批面向东盟的大型粮油、机电、建材、汽车、海产品专业市场,扩建提升北部湾建材城等一批区域性大型生产资料批发市场,积极培育发展面向国内外的大型批发企业集团,促进专业市场与物流融合发展。

    (二)金融业。规划建设白石湖中央商务区金融街,尽快形成金融集聚。加快构建现代金融体系,积极引进国内外各类金融机构进入钦州,大力发展银行、保险、证券、期货、信托等金融业。支持组建金融租赁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推进农村信用社逐步向农村商业银行过渡,探索组建市级农村合作(商业)银行。积极培育企业上市,发行企业债券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开展项目融资和股权置换,探索建立银联体项目库和银团贷款机制,拓展投融资渠道,增强金融服务能力。加大金融电子化的推进力度,提高信用卡、网银、手机银行、电话银行、POS消费等业务的覆盖率。开展金融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全面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大力开展离岸金融业务,发展离岸银行业务和航运融资、航运保险业务,大力发展面向小型微型企业的融资服务;创新信贷产品和贷款模式,积极发展资产证券化、金融衍生品业务,探索不良资产处置新模式。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打造金融安全区,构建和谐的金融生态环境。到2015年,力争全市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1000亿元和700亿元。

    (三)信息业。构建覆盖城乡的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加强公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无线通讯基站等基础通信设施建设。加大信息资源整合力度,推进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互联互通和业务融合。推进社会服务信息化,建成面向党政机关和企业集团用户的视频会议系统和面向教育、医疗等机构的多媒体应用系统,促进信息服务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相融合。加快建设电子政务网络和基础数据库,整合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和管理能力。加强公共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快行业信息化应用,建设包括商务投资、金融、港口航运、产品质量检验检疫、旅游、劳动力、科技、文化、档案等综合性、专业性信息在内的“中国—东盟”区域性国际信息交流服务中心。加强市域宽带媒体信息网络建设和港口贸易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大对电子商务基础性和关键性领域研究开发的支持力度,完善数字认证、在线支付、物流配送等支撑和配套体系,构建电子商务平台。

    (四)商务服务业。加快建设与港口城市相适应的国际港口航运综合服务中心,建设规模适当的商务服务区,支持引导船代、货代及科技中介服务业快速有序发展。规划建设滨海新城商务中心,重点发展为临港大工业配套的研发、商务服务。规划建设区域性公共服务中心,适当布局大型会展、文化、体育设施,服务北部湾沿海地区发展。积极发展会展业,加强会展服务设施和场馆建设,密切与全国行业协会、国际会展机构的交流合作,积极承办具有地方特色的常设性会展。积极培育发展会计税务、广告设计、法律仲裁、咨询评估、代理经纪等各类中介服务业。依托重大项目建设,引进、培育壮大科技、工程、管理等领域的咨询服务机构。

    二、生活性服务业

    (一)商贸业。优化商业网点结构和布局,推进中心商业区、特色商业街等商贸网络体系建设。改造提升人民路金湾片区、钦州湾广场核心商业中心,加快培育白石湖片区、沙井片区、东站区、钦州港区等片区商业中心。发展购物中心、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物流快递等现代商贸流通方式。建成奥特莱斯购物中心、金湾商业步行街、青城中央商业广场、年年丰购物广场等一批商业设施。建设一批中小超市、便利店等社区商业服务网点,满足市民生活需要。提升住宿餐饮业水平。建设钦州湾大道家居专业街、永福西大街餐饮美食街、人民路精品专卖街、白水塘花鸟古玩街、鸿发名龟街、沙井岛海鲜美食街等6个商业特色街和千年古陶城、钦江两岸滨水休闲街区、中山路骑楼文化休闲街区等3个特色街区。在灵山县城、浦北县城建设不同档次和主题的县区级商业中心。积极发展农村商贸业,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乡镇和村组结合的商品流通网络体系。积极推进粮食储备库等仓储设施建设。

    (二)房地产。强化政府责任,继续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逐步扩大覆盖范围。对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行廉租住房制度,政府提供基本住房保障。对中等偏下住房困难家庭,实行公共租赁住房等制度,政府给予适当支持。对中高收入家庭,实行租赁与购买商品住房相结合的制度。加强农村危房改造,积极推进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公共租赁住房、限价房建设。通过城市棚户区改造和新建、改建、政府购置等方式增加住房房源。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增加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规模,加大财政投入,引导社会资金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运营。加强保障性住房管理,健全准入和退出机制。“十二五”期间,建设保障性住房3.4万套。

    (三)社区服务业。逐步构建县区、街道(乡镇)、社区三级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的社区服务网络。建设一批社区服务中心,积极举办多种形式的社区服务,探索社区服务公司化运作模式,提高社会化物业管理等服务比重。推进社区商业“双进工程”,大力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市场工程”。完善社区服务功能,鼓励发展社区家政维修、健身养老、病患陪护、文化娱乐等服务。

    三、旅游业

    突出钦州的岭南风格和东南亚风情,将钦州建成特色鲜明、设施完善、服务一流的宜商宜居滨海旅游城市和旅游集散中心,建成国际滨海旅游名城。2015年,旅游人数73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53亿元。

    加强旅游品牌建设,重点构建山城、港湾、江海、湖岛旅游发展带,依托茅尾海国家海洋公园、中华白海豚之乡、千年古陶都三大品牌,突出海洋文化、历史文化、生态文化、民俗文化和东盟异域文化五大文化,加快建设钦州城市休闲历史文化体验旅游片区、茅尾海国际海上运动休闲度假旅游片区、三娘湾国际滨海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片区、沙井岛东盟风情娱乐休闲旅游区、钦北山地森林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片区、灵山乡村休闲民俗文化体验旅游片区、浦北山林湖泊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片区七大片区,形成“一核一带两极五特七区”的旅游发展格局。

    依托茅尾海、七十二泾、三娘湾、八寨沟、刘冯故居、五皇山、六峰山、大芦村等打造一批旅游精品项目,进一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功能配套。建设扶持一批竞争力强的旅游企业。加强北部湾区域旅游合作,主动参与环北部湾大旅游圈建设,开辟跨区域旅游线路,促进区域旅游联动发展。加快旅游业国际化进程,加强与国际旅游机构特别是大型连锁企业合作,提升我市旅游业经营和服务水平。加大旅游宣传推介和特色旅游商品研发力度,扩大钦州旅游城市知名度。


图 8  主要旅游景区分布示意图

 

 

第五节  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坚持陆海统筹,科学规划海洋经济发展,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提高海洋开发和综合管理能力。加强海洋基础性、前瞻性、关键性技术研发,发展高效生态海水养殖、外海和远洋捕捞、海产品加工、沿海风力发电、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油气、海洋化工、港口物流、滨海旅游、修造船等产业。大力发展临港工业,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加强犀牛脚等重要渔港建设。加快推进沿海转产转业渔民、连家船渔民上岸定居及就业安置工作。建设人工鱼礁和海洋牧场,健全围填海管理制度,保护海岛、海岸带和海洋生态环境。实施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努力把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打造成为西部地区海洋经济的先导区、示范区。

 

第六节  加强重点园区建设

 

    一、重点园区规划

    按照功能划分明确、土地集约利用、设施共享的原则,高标准规划建设产业园区,把重点产业园区建设成为产业合作枢纽的主要载体。主城区重点规划建设高新技术开发区(含河东电子产业园)、进口资源加工区(含钦南、钦北片区);钦州港区重点建设钦州保税港区、石化产业园、林浆纸产业园、综合物流加工区;创建循环经济产业园;规划建设灵山工业园区、浦北工业集中区等一批县区工业园区。在钦州港区与市区连接地带,规划建设台湾石化园、湖南临港产业园、马来西亚产业园、韩国产业园、华侨工业园等,加快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交流合作平台。规划建设钦(州)陆(屋)工业走廊。

 


图 9  重点产业园区发展示意图

 

 

    二、重点园区基础设施

    围绕提高园区综合承载力和竞争能力,全力推进重点产业园区和县区工业园区水、电、路、气、通信、标准厂房等基础设施建设,满足项目建设及进入的条件。完成石化产业园、综合物流加工区海域吹填。建成大榄坪污水处理厂、胜科污水处理厂、河东污水处理厂及相关配套污水管网。建成大榄坪水厂、第二水厂、进口资源加工区钦南片区供水工程及相关配套供水管网。建成钦州保税港区二三期、石化园区、综合物流加工区、进口资源加工区等路网。进一步完善园区供热、供电及通信等设施。

第六章  打造宜商宜居海湾新城

 

    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推动港口、产业、城市良性互动发展。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加快发展县城和重点镇,协调发展一般小城镇,形成重点突出、定位明确、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城镇体系,大幅度提高城镇水平。

 

第一节  优化中心城市布局

 

    按照“东进南拓,向海发展”的城市发展方向,以滨海新城建设为龙头,主动对接南宁,基本形成滨海新城、主城区、港区、三娘湾旅游度假区“一城三区”城市组团格局,将钦州打造成为具有岭南风格、滨海风光、东南亚风情的宜商宜居海湾新城。“十二五”期末,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90平方公里,人口70万人。

    一、滨海新城

    大力实施滨海新城开发工程,坚持规划设计先行、基础设施先行、功能项目先行、生态环保先行、拆迁安置先行,重点开发建设45平方公里的白石湖中央商务区、沙井岛休闲旅游和创意研发区、辣椒槌生态居住区,努力建设成为宜商宜居海湾新城的核心区,成为北部湾生产性服务中心,成为推窗见海、出门见湖、山青岸绿、低碳环保、宜商宜居的魅力之城、生态之城、动感之城、幸福之城。“十二五”期末,滨海新城建成区面积8平方公里,人口5万人。

    (一)白石湖中央商务区。打造集商贸、金融、信息、商务办公、生态旅游为一体的北部湾经济区企业发展总部基地和临海工业配套基地。“十二五”期间,重点开发建设6平方公里的启动区,基本建成平山大街等10条主干道路,推进钦江整治、新城景观水系、白石湖公园等公共服务项目及北部湾国际大酒店、金融街等商贸服务项目建设。2015年,建成区面积3平方公里,人口3万人。

专栏 7  滨海新城重点建设项目

白石湖中央商务区。(1)路网:滨湖路、平山大街、望州路、嘉禾街、嘉兴街、滨江路、安州大道白石湖段、吉安路、祥安路、菩提路等。(2)公共服务项目:白石湖公园、齐白石文化广场、文化科技活动中心、北部湾国际人才创业基地、北部湾医疗服务中心、外国语学校、实验小学分校、安置小区等。(3)商贸服务项目:北部湾国际大酒店、五洲大厦、高投大厦、金融街、北美商贸会展中心等。

沙井岛滨海旅游及创意研发区。(1)路网:新城大街、犁头咀大街、中央大道、安州大道沙井岛段、3号路、环岛路等.(2)公共服务项目:沙井岛安置小区、海洋学院、北部湾培训中心、广西北部湾博物馆(广西百年军事要塞遗址博物馆)、邮轮码头、红树林生态湿地公园、文化主题公园、沙井岛滨海浴场等。(3)商贸服务项目:奥特莱斯购物城、钻石海岸国际海鲜城、星级酒店群等。

辣椒槌生态居住区。(1)主干道路:龙海路(国际标准环海自行车赛道)、百川路等。(2)公共服务项目:茅尾海整治一期工程、茂盛安置小区、东盟生态园、海上体育运动公园。(3)商贸项目:国际会议中心、五星级皇冠假日酒店、海员俱乐部等。

    (二)沙井岛滨海旅游及创意研发区。打造集东南亚风情体验、滨海休闲度假、高尚居住、海洋运动和特色购物五大功能为一体的特色功能区。“十二五”期间,重点开发建设9平方公里启动区,基本建成新城大街等6条主干道路;建设邮轮码头等公共服务项目,推进奥特莱斯购物城等商贸服务项目。2015年,建成区面积2平方公里,人口1万人。

    (三)辣椒槌生态居住区。打造集体育运动、生态居住、养生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滨海型宜居城市示范区。“十二五”期间,重点开发建设5平方公里启动区,建成龙海路(国际标准环海自行车赛道)等主干道路,建设茅尾海整治一期工程、国际会议中心、五星级皇冠假日酒店等功能性项目。2015年,建成区面积3平方公里,人口1万人。

 


图 
10  滨海新城三大片区示意图

 

 

    二、主城区

    主城区是钦州市的政治、文化、商业中心。加强主城区市政设施建设,形成以“一江两岸”为轴心、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完善的核心城区。加快开发河东新区,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优化完善河西区布局,稳步推进旧城区和城中村改造。“十二五”期末,主城区建成区面积50平方公里,人口超过50万人。

    城市道路。基本建成“一环六横六纵七通道”为核心的城市道路网络等主干路,畅通与高速公路的衔接。建成城市环路、北部湾大道、扬帆大道、蓬莱大道、乘风大道、子材大街、南珠大街等主干道路,加快建设“一江两岸”景观工程,建成子材大桥、环城北路大桥、环城南路大桥3座桥梁。完善城南、城北客运站和建设,扩建火车西站、火车东站。到“十二五”末,主城区新增城市道路110公里。

    场馆、宾馆。建设一批城市公共场馆、高档星级酒店、高级会所、雕塑等标志性设施,初步展现北部湾畔滨海大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重点建设完善市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跳水馆、综合训练馆、射击馆等六大场馆等,建成北部湾国际大酒店、蓬莱大酒店等一批星级酒店,更新提升一批宾馆酒店。“十二五”期间,新增五星级酒店7家,四星级酒店15家,三星级酒店21家,分别达到8家、15家、40家。推进商业网点、娱乐设施建设。深入挖掘岭南风格元素,重点保护利用好历史文化遗存,进一步发挥商业、文化和旅游价值。

    三、钦州港区

    钦州港区是广西重要的临海工业区,承担发展临港工业、物流、港口作业、贸易加工和配套居住服务等多项功能。重点加快钦州港行政商务中心、配套生活服务区和航运服务集聚区规划建设,建成钦州港工业园区快速环道、龙径大道、石化大道等港区主干道路,以及行政商务中心12条市政路网;完成学校、医院的搬迁,建成大榄坪公园等工程。“十二五”期末,钦州港区建成区面积32平方公里,人口12万人。


图 
11  “一城三区”发展示意图

 

    四、三娘湾旅游度假区

    围绕“海豚乡、爱情湾、健康城”三大主题,规划布局三娘湾爱情文化区、海豚乡教育科研展示区、海港风情体验区、月亮湾休闲度假区、麻兰岛海员之家五个功能区。“十二五”重点开发建设三娘湾爱情文化区、海豚乡教育科研展示区、月亮湾休闲度假区三个区,主要建设度假区道路、宾馆等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建成五星级酒店、高端住宅区、海豚展览表演馆、健康养生会所、休闲度假村、国际论坛会议会展中心、海洋生态研究中心等一批标志性、功能性项目。三娘湾旅游度假区规划面积28平方公里,控制总人口3万人。

 

第二节  实施“园林生活十年计划”生态工程

 

    深入实施“园林生活十年计划”,全面推进一批生态保护区、一批城市公园、一批林荫小道、一批街头绿园、一批园林式单位等“五个一批”工程建设,创造优美、舒适、健康、和谐的生活居住环境,加快提升城市品位,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十二五”末,中心城区绿地率35%以上,绿化覆盖率40%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9平方米以上,实现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目标,为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打下坚实基础。

 

专栏 8  “五个一批”重点建设工程

          

    一批生态保护区:大马鞍水库生态保护区、弯弯岭水库生态保护区、马头岭水库生态保护区、田寮水库生态保护区、垭龙江水库生态保护区、金窝水库生态保护区、三十六曲林场生态保护区、钦廉农场生态保护区、茅尾海红树林生态保护区、大番坡生态保护区十个保护区。

    一批城市公园:林湖森林公园、行政中心北面公园、子材公园、体育公园、大榄坪公园、白石湖公园、平山岛生态公园、茅尾海滨海生态公园、东盟生态园,一江两岸示范项目(永福大桥至子材大桥段河滩公园)。

    一批林荫大道:金海湾大街、南珠东大街、蓬莱大道、子材东大街、鸿亭街、扬帆大道、兴桂路、富民路、北部湾大道北延长线、乘风大道等一批城市道路的林荫大道绿化,实施城市干道“增花添彩”专项工程。

    一批街头绿园:南珠东大街与海关路交汇处绿地、钦江大桥桥头绿地、新华路两侧绿地、银河五巷旁绿地等城区街头绿园。

一批园林式单位:绿化一批单位庭院,创建一批园林式单位(小区)。

 

第三节  完善中心城市公共服务设施

 

    按照完善设施、构建网络、健全体系、发挥能力的要求,加快城市给排水、供气、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以及公交、环卫、绿化、停车场等公用设施,全面提升城市功能,提高城市承载力。

    一、城市供水

    新建大榄坪水厂、三娘湾水厂、城区应急水源工程,续建市第二水厂,加快建设郁江调水工程,建设河东区、滨海新城供水管网工程、大榄坪水厂管网、钦州港西线供水管网等,改造老城区管网,提高城市供水保障能力。2015年,自来水供水能力67万立方米/日,其中主城区和滨海新城29万立方米/日,钦州港区和三娘湾38万立方米/日;钦州港工业区原水供应能力达到120万立方米/日。

    二、供气

    编制钦州市区燃气(液化石油气)专项发展规划,完成滨海新城、钦州港区和保税港区等区域天然气专项规划。建设市天然气接收门站。加快完善管道燃气工程,完善城市天然气管网,形成满足城市发展需要的管道燃气网络。大力发展工业以及第三产业用气,在主城区规划建设1—2座压缩天然气汽车加气站,为新能源汽车提供燃料保障。加快重点县镇管网供气工程建设。“十二五”期末,城市燃气供气能力达到12万立方米/天,主城区天然气普及率达到94%。

    三、污水垃圾设施

    建成河东污水处理厂、大榄坪污水处理厂、胜科钦州工业区污水处理厂等,改造和新建污水管网。建成钦州港工业固体废弃物填埋场,建设石门坎垃圾焚烧发电厂一期工程、建设垃圾处置场;完善垃圾收运系统,实现垃圾处理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目标。至2015年底,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75%;中心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达22.5万立方米,其中主城区和滨海新城的污水日处理能力16万立方米,钦州港区的污水日处理能力6.5万立方米。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75%,危险和医疗废物处置率达100%。

    四、公共交通

    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提高居民公交出行比重。完成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建设快速公交系统,适时开通公交快速专用线路,建设主城区与滨海新城、港区和三娘湾旅游度假区快速公交走廊,提升三个组团公交客运联系能力。调整优化公交布局,建设公交站场,新增公交线路20条以上,扩大公交线路覆盖区域。“十二五”期末,中心城区公共汽车拥有率达到12标台/万人,公交线路网密度达到3公里/平方公里,按500米半径计算公交站点覆盖率达到95%,城市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出行中的比重达到20%。

    五、供电

    加强城市配电网建设和改造,扩建久隆500kV变电站,建成大榄坪、大石古、百浪、大窝口、垌村、傍浦等6个220kV变电站,及江东、金海、公园、沙井港、勒沟、三墩、禾木、金鼓、龙耳潭、大直、那丽、石塘、沙坪、沙路、伯劳、檀圩、张黄等17个110kV变电站。建设中心城区10kV及以下配电网工程及城市配电网自动化工程,保障钦州中心城区用电负荷,提升城市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能力。

    六、通信

    推动数字钦州建设。新建中国电信管孔264公里、城市通信光缆200公里、无线基站1000个。建成中国移动北部湾信息处理中心,新建移动GSM、TD两网基站1200个,光缆线路1200公里,管道150公里,推进TD-LTE与WLAN建设,打造中国移动北部湾物联网,建设数码信息港。建设中国联通广西国际海底光缆登陆站,新增中国联通无线容量100万户、8.6万门固定电话。

    七、街道公用设施

    建设一批公共停车场、公厕、指路牌、地图牌、电子信息发布牌、阅报栏、座椅和垃圾桶等公共服务设施。

专栏 9  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重点建设工程

    路网:城市环路(环城东路、环城路北段、环城南路、环城西路南段)、子材大桥、环城北路大桥、环城南路大桥、北部湾大道、扬帆大道南延长线、子材东大街、南珠东大街、平山大街、海天大街、北部湾大道北段、乘风大道南段、嘉禾路、新城大街,沙坡林大街;犁头咀大街、中央大道、滨海大道、灵山县荔香大道及配套路网工程、浦北县县城路网工程等。

    污水垃圾设施:河东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大榄坪污水处理厂及管网工程、胜科钦州工业区污水处理一期工程、钦州港污水管网工程、垃圾焚烧发电一期工程、垃圾处置厂、市生活垃圾收运系统。

    场馆:市体育中心、广西北部湾博物馆、市文化科技活动中心、市图书馆等。

 

第四节  加强县城和重点镇建设

 

    完成城乡规划编制工作,加强县城和重点镇建设,努力构建“中心集聚、轴线拓展”开放式的城镇组织体系,形成钦州都市发展区、南北城镇发展轴、灵山城镇发展轴、浦北城镇发展轴“一区三轴”的城镇空间格局。

    一、县城建设

    加强灵山县城、浦北县城建设,增强辐射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能力。

    (一)灵山县城。按中等城市建设,实施“西进南拓、兼顾东北、重点向西”发展战略,加快十里工业园区、聚龙湾新区、长岗岭新区、城北大道片区、东边塘新区、官屯新区、梓崇新区、新行政中心片区等八区开发建设,努力把灵山县城打造成为桂东南商贸中心。到2015年,县城建成区面积2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5万人。

    (二)浦北县城。按小城市建设,继续实施“东进、西扩、南优、北拓”发展战略,重点推进城中新区、金浦新区、和谐新区、希望新区等新区建设,努力把浦北县城打造成为宜居宜业的生态文明城市。到2015年,县城建成区面积1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万人。

    二、重点镇建设

    支持在资源开发、旅游度假、加工制造、商贸流通等方面特色突出的小城镇加快发展。重点建设犀牛脚、康熙岭、尖山、大番坡、沙埠、小董、大寺、大垌、那蒙、陆屋、武利、檀圩、沙坪、石塘、张黄、泉水、寨圩等17个重点镇,形成三个发展轴。

    (一)南北城镇发展轴。依托南北高速、六景高速、325国道和南钦铁路等重要交通干线,以规划建设南间经济区为纽带,依托一府(南宁)三港(钦、北、防三市港口),发展与首府南宁市产业辐射及北部湾临海工业相关联的上下游配套产业,逐步由南向北带动沿线大寺、大垌、那蒙、黄屋屯、康熙岭等城镇发展,形成拓展功能区域,建设成为南宁-钦州经济走廊。

    (二)灵山城镇发展轴。依托钦州至灵山的一级公路,形成市主城区-陆屋-灵山县城-石塘-寨圩的发展轴,形成区域经济的横向联系和功能拓展。带动和引导沿线久隆、陆屋、那隆、檀圩、灵城、石塘、寨圩等城镇的发展。

    (三)浦北城镇发展轴。依托贵港至合浦高速公路等干线,形成寨圩-浦北县城-泉水发展轴,重点加强与粤港澳区域经济协作和北海铁山港的产业互补发展。

    加快完善重点镇供水、排水、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陆屋、寨圩、张黄3个镇级垃圾填埋场和31个镇级生活垃圾收运处理设施,提高城镇承载能力,促进人口向重点镇集聚。到2015年,重点镇建成区面积98平方公里。


 
图 
12  城镇发展轴线示意图

<, P align=center>

 

    三、一般镇建设

    组织开展城镇总体规划,加快建设城镇道路、供水、供电、文化、教育、卫生等设施,完善城镇功能,促进产业和人口集聚发展。

 

第五节  加强城市管理

 

    围绕创建国家文明城市、园林城市和卫生城市的目标,不断增强管理现代化城市的能力,全面提高城市管理水平,逐步形成体制顺畅、职责明晰、机制灵活、法制完善、运行高效的现代化和谐城市管理体系。

    一、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

    坚持属地管理和责权对应原则,理顺市本级与城区之间的管理层级责任关系,建立以市级决策、综合协调与监管职能为核心,区级属地管理、专业部门职能履行为重点,街道操作执行为基础,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分工明确、责任具体的城市管理三级责任机制。“十二五”期末,基本完成向城区下放涉及具体行政行为的城市管理事项。

    二、创新城市管理模式

    推进“数字城管”城市管理信息化建设,建成城市应急指挥中心,建立数字化城市综合管理模式与指挥系统,形成覆盖全市、资源共享,管理对象、管理过程和管理评价体系数字化的城市管理智能网络平台。积极推进城市维护作业物业化、公司化,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逐步形成“政府主导、政企(事)分开、管养分离、企业经营、市场运作”的城市管理新机制。严格查处和控制违法建设,按照“分区负责、分片包干”原则,实现市区联动,逐步建立起城乡一体化的违法建设巡查监控制度和责任制度,全面构筑查处和控制违法建设的牢固防线。

    三、加强基础设施养护管理

    加强市政道路、园林绿化、路灯、燃气、给排水照明设施养护维修,实现精细化管理,保障基础设施功能完整性,提高管理水平。改善市政基础设施养护维修设备,逐步实现机械化作业。完善城乡垃圾收运与无害化处理系统,重点推进市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和城市生活垃圾收运系统项目建设,加强城市环境建设。

    四、深化拓展“城乡清洁工程”

    建立健全治理“脏乱差”、塑造“洁齐美”的城乡清洁工程长效管理机制。结合统筹城乡发展、城乡风貌改造、新农村与“千村百镇”建设规划实施,将“城乡清洁工程”向乡镇、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农村推进、拓展和延伸,逐步建立健全“城乡清洁工程”组织领导机制、经费投入机制、激励约束机制、监督管理机制、宣传教育机制、工作协作机制、便民利民工作机制、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和农村卫生保洁机制,实现“城乡清洁工程”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

 

 

 

第七章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协调城乡发展,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优化农村发展环境,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第一节  实施特色农业提升工程

 

    加快构建具有钦州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外向型农业,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和机械化,发展设施农业、装备农业,建设广西乃至全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出口基地,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都市型农业发展,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的跨越。2015年,农林牧渔总产值达到270亿元。

    一、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切实抓好“菜蓝子”和“米袋子”工程,加强粮食生产基地和蔬菜生产基地建设。着力培育、提升荔枝、香蕉、火龙果、奶水牛、大蚝、龟鳖、对虾、黄瓜皮、速丰林、花卉十大特色优势产业,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提升农产品竞争力,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一)种植业。着力培育提升荔枝、香蕉、火龙果、黄瓜皮等四大特色优势产业,稳步发展粮食、蔬菜、糖料蔗、木薯、茶叶、蚕桑、中药材等产业。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20万亩左右,综合生产能力110万吨左右。到2015年,果园面积245万亩左右,水果总产量165万吨;糖料蔗面积60万亩,糖料蔗产量300万吨;蔬菜面积90万亩,产量135万吨;茶叶面积7万亩,产量7000吨。

    (二)水产畜牧业。着力培育提升奶水牛、大蚝、对虾、龟鳖等四大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发展名贵海鱼、官垌草鱼、罗非鱼、瘦肉型猪、海蛋鸭、优质肉禽等标准化、规模化、生态化养殖。积极发展生态休闲养殖业。鼓励发展深海远洋捕捞。到2015年,水产品总产量54万吨,其中海产品总产量38万吨左右;肉类总产量42万吨;牛奶产量10万吨;禽蛋产量3万吨。

    (三)林业。着力培育提升速丰林、花卉两大特色产业,积极发展林产化工、竹藤芒编、木本经济林、林下经济等产业。到2015年,速丰林面积达到250万亩。

专栏 10  十大特色优势农业“十二五”发展目标

荔枝:面积128万亩、产量34万吨,打造世界知名荔枝品牌。

香蕉:面积28万亩、产量75万吨,建成全国重要香蕉生产基地。

火龙果:面积3万亩、产量4.5万吨,力争建成国际具有较高影响力的火龙果生产基地。

黄瓜皮:种植面积10万亩、产量30万吨,加工企业20家以上,创1—2个中国著名商标,打造“中国黄瓜皮之乡”。

奶水牛:存栏10万头,奶产量10万吨,力争建成“水牛乳都”。

大蚝:面积15万亩、产量25万吨,打造成为全国知名特产。

龟鳖:养殖500万只,年销售收入10亿元,成为全国知名龟鳖养殖基地。

对虾:面积6.5万亩、产量3.5万吨,成为全国重要的对虾养殖基地。

速丰林:面积250万亩,建成全国重要的速丰林基地。

花卉:面积1.5万亩,建成具有南亚热带特色的花卉生产基地。

    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培育壮大一批重点龙头企业,支持优势农产品精深加工,促进加工水平快速提升,自治区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增4家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产值达100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率提高到40%左右。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建成灵山县龙武农场荔枝基地、钦北区贵妃红专业合作社荔枝基地、浦北县共和香蕉协会香蕉基地、钦南对虾和大蚝养殖基地等一批现代农业精品示范基地。加快建设广西北部湾(钦州)台湾农民创业园,深化与东盟国家农业合作。培育多元化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鼓励和引导各类农村经济能人牵头创办专业合作组织,至2015年农民合作社覆盖农户达到10%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带动农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50%以上。

    三、实施农业品牌提升工程

    引导龙头企业做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等“三品”认证,及申报QS、ISO9000、HACCP认证,推进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加强农业品牌培育,开展“广西名牌产品”、“中国名牌农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等创建活动,打造“钦州荔枝”、“钦州黄瓜皮”、“钦州水牛奶”、“钦州大蚝”、“钦州海鸭蛋”等知名品牌。鼓励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专业化生产经营,做强那丽黄瓜、安石马铃薯、新圩包心肉芥菜、文利奶水牛等一批镇村农产品品牌。做好品牌宣传,鼓励企业参加全国各类农业会展,提升我市特色优势农产品知名度。

    四、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

    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建设。完善健全农业技术成果转化、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测等农业公共服务体系。2015年,农业机械化水平达40%以上。

 

第二节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

 

    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农村面貌,着力增强农业支撑能力。

    一、水利建设

    坚持兴利除害结合、防灾减灾并重、治标治本兼顾、政府社会协同,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和管理,进一步提高水利保障能力。实施防洪排涝、除险加固、节水灌溉、水土综合治理、沃土工程、水源保护和海堤建设等工程,全面提高农田增产增收和防灾减灾能力。“十二五”期间,完成思明、石梯等144座中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力争完成青年水闸等17座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完成渠道防渗配套1500公里,新增恢复灌溉面积15万亩,改善灌溉面积60万亩;续建、加固、新建标准化海堤总长50公里以上;加快推进灵山、浦北县城防洪治涝项目建设,新开工重点镇防洪堤,建设标准化河堤40公里。

    二、农村道路建设

    加快乡镇公路建设,推进农村公路乡镇通畅工程、乡村通达工程、老旧县乡油路改造工程、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及自然村屯道路建设,大力支持老区、水库移民安置区道路建设,提高路网密度和通达率。“十二五”期末,实现镇镇通二级以上公路,100%行政村通油(水泥)路,100%农林场及居民点通等级公路,主要农村公路并网环通率达到80%,50%以上自然村通公路,主要横水渡改建为桥梁,全市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5900公里,基本实现农村公路网络化。

    三、沼气和改厕改卫

    加强农村沼气能源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秸秆利用等可再生能源,新建成沼气池6万座,沼气入户率提高到45%。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积极开展农村改厕示范村建设,全市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5%以上,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以上。

    四、安全饮水

    加快推进17个重点建制镇供水工程建设,新建、改建一批村、镇供水工程,依托县城、集镇现有供水工程延伸供水管线,优先解决规划内剩余的饮水不安全人口,力争2013年全部解决123万人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加强农村饮水水源保护,加强农村饮水水质检测、监测,保障广大农民群众饮水安全。到2015年,农村安全饮水达标率达到100%。

    五、农村电网改造

    实施农村电网完善改造,解决老区、边远山区用电问题,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基本建成安全可靠、管理规范的新型农村电网。

    六、农村公共服务建设

    加强农村教育、公共卫生、基本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进信息网络进村入户,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推动城市优质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完善农村邮政服务设施,提高邮政普遍服务水平。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接轨。

专栏 11  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水库除险加固:思明等144座水库.

水闸除险加固:青年水闸等17座水闸加固。

灌区节水改造:钦灵灌区、钦北灌区、思明灌区、米北灌区、白帽灌区、合浦水库浦北灌区、泉水灌区、金窝灌区、石梯灌区、那桃灌区等10个中型灌区改造。

标准海堤建设:完成钦江西Ⅰ堤、钦江东Ⅰ堤、大榄江北Ⅰ堤、大田匡围和尖山围等5个海堤项目建设;开工建设团和、钦州港区、钦州盐场、大榄坪、坚心围、大岭围、大榄江南、尖山东、钦东Ⅱ堤等海堤。建成标准化海堤50km。

中小河流治理:建成灵山县钦江防洪工程和浦北县马江防洪治涝工程;开工建设钦北区小董、大寺防洪工程,灵山县太平、沙坪等防洪工程。建成标准河堤40km。

水土保持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0平方公里。

农村道路:建设农村公路3500公里。

人饮工程:建设17个重点建制镇供水工程,到2013年全部解决我市123万人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农村沼气池:新建成沼气池6万座。

 

第三节  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巩固提高家庭经营收入,努力增加工资性收入,大力增加转移性收入,创造条件增加财产性收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落实农业补贴等强农惠农支持保护政策,确保各类强农惠农政策资金及时足额兑现到广大农民手中。积极发展乡镇企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使农民获得皇冠体育非农经营收入。大规模开展农村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促进农民有序外出务工和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提高农村社会保障、农村扶贫、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加快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积极创造条件,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在有条件的地区实施农民万元增收计划。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600元。

 

第四节  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建立城乡统一的规划体系,合理规划人口和城镇空间布局。重点在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市场体系等方面加大统筹力度,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落实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基础上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按照节约用地、保障农民权益的要求推进征地制度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和宅基地管理机制,促进土地增值收益和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根据实际情况放宽外来人口落户城镇的条件,逐步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引导农村人口有序向城镇转移。调整完善现行教育、医疗、社保、就业、住房等方面的制度和政策,使城乡居民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平等化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利。

 

第八章  造就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实施科教和人才强市工程,把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和科学发展的第一要素,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创新机制,加强适应跨越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第一节  加强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加快建立“2+6”人才体系,尽快引进一批领军人才和一批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发展壮大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到2015年,全市人才总量达到30万人。重点抓好“资金扶持、载体建设、融资孵化、生活安家”四个关键环节,实现领军人才引进重大突破。完善政府雇员管理制度。继续聘请一批高层次专家,充分发挥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的作用,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加快人才小高地建设。加快推进北部湾国际人才创业基地等人才平台建设。

 

第二节  大力引进培养创新型人才

 

    不断完善刚性引进与柔性流动、人才流动与智力流动、有形引才与虚拟引才相结合的方式,积极采取项目合作开发、技术难题联合攻关、高层次人才参与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有效引进高层次人才智力服务我市发展。启动创新型人才培育工程,采取集中培训、实践锻炼、派遣深造等途径,开展针对性培训和学术交流,积极打造创新团队,加大领军人才培养力度。坚持项目开发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实行辅导式、帮带式培养,着力提升创新型人才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企业在人才开发中的主力军作用,切实增强企业技术创新动力和活力。

 

第三节  建立健全人才发展机制

 

    建立健全政府宏观管理、市场有效配置、单位自主用人、人才自主择业的体制机制。推动人才管理部门职能转变,完善机关、企业和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创新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展、选拔任用、流动配置和激励保障机制,逐步形成能者上、庸者下、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人才选用机制。加强人才市场建设,落实国家、自治区和市重大人才政策,努力营造尊重人才、爱护人才的社会氛围和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制度环境,形成钦州发展靠人才、人才与钦州同发展的良好局面。设立政府人才奖励基金,鼓励支持人才的引进和发展。

 

第九章  积极推动科技创新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大力夯实科技基础条件,有效集聚创新资源,构建科技创新体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第一节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鼓励自主创新,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规划建设,着力引进和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积极扶持发展创新型企业,加快科技型企业孵化器建设,培育一批国家和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推动发展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强中小企业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开展群众性科普活动,增强基层科普服务能力,提升全民科技意识与素养。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提高专利申请量和拥有量。坚持质量兴市。

专栏 12  重点创新平台

1.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

3.留学生创业园。

 

 

第二节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继续实施创新计划,推进科研院所改革,加强厅市会商工作。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大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增强中小企业创新活力,发挥企业家和科技领军人才在科技进步中的作用,加强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发展科技中介组织,完善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和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大财政对科研的投入和对创新的扶持,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培育和发展风险投资、创业投资基金。完善科技成果评价奖励制度,落实科技创新激励政策,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

 

第十章  优先发展教育

 

    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要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化、公民教育终身化,努力打造广西教育强市,为建设和谐新钦州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撑。

 

第一节  促进各类教育均衡发展

 

    一、学前教育

    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积极发展学前教育特别是农村学前教育,发展公办幼儿园,扶持民办幼儿园,加强城区幼儿园、镇公办中心幼儿园和村级中心幼儿园教育点建设。“十二五”期间,全市新建69所公办幼儿园,其中主城区新建4所、钦州港2所、滨海新城2所、灵山县城3所、浦北县城2所,每个镇至少建设1所中心幼儿园,每个村委建设1个村级中心幼儿园教育点,实现城乡学前教育服务网络全覆盖。2015年,力争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61%,学前一年毛入园率达86%。

    二、义务教育

    巩固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和水平。优化中小学布局结构,扩大城区教育规模,整合调整农村中小学教育资源,加快推进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全市新建16所小学、8所中学。其中,中心城市新建市实验小学白石湖校区、钦州港小学、石吉小学、坭桥小学、茂盛小学、钦廉林场开发区小学,迁建市九小,扩建市十小;新建钦廉林场开发区中学、茂盛中学,迁建市外国语学校、钦州港中学,改造市五中、市七中、市八中、沙埠中学,重建市四中。2015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6%。

    三、高中阶段教育

    稳步扩大高中规模,优化配置高中教育资源,做强做优市一中、市二中、灵山中学、浦北中学等省级示范性高中,推进市三中、灵山县新洲中学等示范性高中建设工程,规划建设滨海新城高中。2015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1%。

    四、职业教育

    巩固职业教育改革成果,继续扩大职业教育办学规模,整合市卫生学校、市工业中专、市农经中专、市民族干校等职业教育资源,推进市职业教育中心二、三期工程,加快浦北县职教中心建设,进一步完善灵山县职教中心。2015年,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达5.5万人。

    五、高等教育

    继续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推进钦州学院基础设施建设,在钦州学院基础上创建北部湾大学,引进高水平高等教育机构到钦州办学,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到201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9%。

    六、特殊教育

    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实施国家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新建钦州市和钦北区特殊教育学校,迁建钦南区特殊教育学校,加快建设灵山县、浦北县特殊教育学校。到2015年,实现每个县区拥有一所特殊教育学校。

    七、老年教育

    支持老年教育发展,加强老年学校建设,加快形成终身教育体制。

专栏 13  教育重点建设工程

 

学前教育:主城区新建4所、钦州港2所、滨海新城2所、灵山县城3所、浦北县城2所,每个镇至少建设1所中心幼儿园,每个村委建设1个村级中心幼儿园教育点。

义务教育: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农村教育周转房建设项目、市城区教育信息资源建设项目。新建市实验小学白石湖校区、钦州港小学、石吉小学、坭桥小学、茂盛小学、钦廉林场开发区小学,迁建市九小,扩建市十小;新建钦廉林场开发区中学、茂盛中学,迁建市外国语学校、钦州港中学,改造市五中、市七中、市八中、沙埠中学,重建市四中等。

高中教育:推进市三中、灵山县新洲中学等示范性高中建设工程、灵山县二中普通高中扩建,规划建设滨海新城高中、金浦中学等。

职业教育:整合市卫生学校、工业中专、农经中专、民族干校等职业教育资源,推进市职业教育中心二、三期工程,加快浦北县职教中心建设,完善灵山县职教中心。

高等教育:北部湾大学等。

特殊教育:新建市和钦北区特殊教育学校,迁建钦南区特殊教育学校,加快建设灵山县、浦北县特殊教育学校。

 

 

第二节  努力实现教育公平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实施教育布局结构调整,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缩小区域内学校之间办学条件差距,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逐步实行县域内城乡中小学教师编制和工资待遇同一标准,以及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完善覆盖各级教育的资助体系。解决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保障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权利,改善农村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寄宿条件。

 

第三节  提高教育质量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创新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价制度,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机制和工作制度,加强教育质量评估和监管。推进素质教育,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建立教师培养培训公共财政保障机制,设立教师培训教育专项资金,加强教师继续教育,大规模开展中小学教师校长培训,实行全员培训和教师轮训制度,打造名师队伍。

    加快实施学前教育推进、义务教育巩固提高、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普通高中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强化、高等教育振兴、民族教育特色建设、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教育信息化建设、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等十项教育发展重点工程,全面提升教育质量水平。

 

第四节  深化教育改革

 

    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推进学前教育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终身教育体制建设、人才培养质量、现代大学制度、民办办学体制、教育保障机制、考试招生制度、教育综合统筹等十项教育体制改革。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扩大教育开放,加强与东盟国家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多方式引进优质教育资源。

 

第十一章  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扩大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及时让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

 

第一节  推动“三业”行动富民工程建设

 

    深入开展“就业、创业、兴业”行动,充分激发人民群众创造财富的热情,促进充分就业。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多渠道促进和带动就业。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和服务平台建设,加强职业培训。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特别是零就业家庭人员的就业帮扶,做好军队转业人员安置和退役军人就业工作。大力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以创业带就业,鼓励皇冠体育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加强劳动执法,保障劳动者权益,建立和谐劳动关系,力争把钦州建设成为“创业之城、兴业之城、和谐之城”。“十二五”期间,全市城镇净增就业10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30万人。

 

第二节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加快建立以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为重点、商业保险保障为补充的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提高保障水平。健全城镇职工和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全面落实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推进城乡养老保障制度有效衔接,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做好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政策衔接,逐步提高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农合筹资标准及保障水平,建立健全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和异地就医结算制度。完善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加强社会保障信息网络建设。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重点解决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农民工、被征地农民、灵活就业人员和自由职业者参加社会保险问题。健全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基本实现动态下的应保尽保。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提高农村五保供养水平,加强流浪未成年人保护、孤儿保障、残疾人、优抚安置服务设施建设,实行城乡困难群众临时救助、城乡医疗救助等,实现城乡社会救助全覆盖。加快老年人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加快儿童福利机构建设,建立儿童福利制度和孤儿保障制度。大力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加快殡葬设施建设,推进殡葬改革。落实大中型水库水电工程移民安置和后期扶持政策,加快水库移民新村建设步伐。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稳定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的人数在90%以上。到2015年,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3.2万人、40万人、8.5万人、6.5万人和7.5万人,覆盖率均达90%以上。

 

第三节  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一、健全基本医疗保障制度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稳步扩大和保障水平逐步提高;到2015年,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5%。

    二、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基层医疗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国家基本药物,建立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确保药品质量和安全。

    三、完善城乡医疗服务体系

    规划建设8个市级医疗卫生项目;健全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完成9个县区医疗卫生项目建设;新建10家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59个标准化村卫生室。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注重医学人才特别是全科医生培养,鼓励全科医生到基层服务。扶持壮大中医药事业发展。到2015年,全市每千人口床位数3张,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3.6人。

    四、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完善突发公共卫生应急、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执法、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及采供血机构等“六大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继续实施防治艾滋病攻坚工程,实施母婴健康“一免两补”幸福工程和地中海贫血防治计划、农村白内障复明工程等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加强职业病防治。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创建自治区卫生城市。2015年,全市平均婚前医学检查率95%以上,婴儿死亡率≤7‰,预期寿命提高到75岁左右。

    五、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举办医疗机构,促进有序竞争,满足群众多样化医疗卫生需求。

专栏 14  医疗卫生重点建设项目

市级:市第一人民医院扩建、市第二人民医院新住院大楼、市第二人民医院异地扩建、市中医院搬迁、市妇幼保健院扩建、市精神病医院、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重点传染病检验大楼、市卫生监督所迁建。

县区:灵山县人民医院扩建、灵山县中医院扩建、灵山县精神病医院、灵山县妇幼保健院迁建、钦南区人民医院迁建、钦北区人民医院扩建、钦南区疾控中心迁建、钦北区疾控中心迁建、钦州港疾控中心。

镇村、社区:新建959个村卫生室、10家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第四节  统筹做好人口和计生工作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控制人口数量,稳定低生育水平。不断完善人口计生利益导向政策体系,完善人口目标责任制,进一步落实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少生快富”工程和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三项制度”。全面推进出生缺陷干预工程,大力开展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努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建立健全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的综合治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改善人口结构。全面实施新一轮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切实保障妇女合法权益,加强未成年人保护,救助孤残流浪儿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稳定家庭养老功能,增强社会养老服务能力,发展养老服务产业,加强公益性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开展流动人口关怀关爱行动,建立健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综合治理机制。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加大对农村残疾人生产扶助力度。“十二五”期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以内,总和生育率稳定在1.9以下;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人群覆盖率达85%;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市民化比例达85%。

 

第五节  合理调整收入分配

 

    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拓宽居民收入来源渠道,创造条件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建立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在企业普遍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完善企业工资指导线、人力资源市场工资价位和人工成本信息指导等制度。健全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推进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缩小县区与市直公务员的津补贴差距,逐步提高公务员待遇。全面建立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进一步提高村(社区)干部待遇。深化国有企业收入分配改革。拓宽居民收入来源渠道,创造条件增加居民财政性收入。发挥税收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加强个人收入信息体系建设,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第六节  扩大城乡居民消费

 

    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发挥城区消费集聚优势,合理布局城市商业网点,打造特色商业街,推进综合超市和社区商业、县城购物中心网络建设。拓展农村消费市场,改造、提升农村消费品零售网络,进一步扩大农家店服务范围,在便民的基础上拉动农村消费增长。鼓励扩大商品销售、信息通讯、旅游休闲、教育培训、体育健身、家政服务等消费,落实“家电下乡”、“家电以旧换新”等系列政策措施,促进即期消费。规范和引导信贷消费、网络消费,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加强市场监管,完善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和市场监管体系建设,改善消费环境,保护消费者权益。引导消费行为,倡导节约、环保、健康的消费模式。

第十二章  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弘扬钦州精神,搭建文化载体,培育文化品牌,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第一节  提高全民文明素质

 

    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载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文化建设的全过程,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新时期钦州发展的战略任务、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的生动实践,进一步塑造和弘扬新时期钦州精神。深入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广泛开展科学知识普及和全民读书活动,大力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升市民整体素质。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加强网络建设,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加强人文关怀,培育良好社会心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提倡修身律己、尊老爱幼、勤勉做事、平实做人,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坚持正确导向,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营造积极健康、扶正却邪、惩恶扬善的社会舆论环境。深入开展创建文明城市系列活动,全面提高城市文明水平和市民文明素质。广泛深入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生活质量。

 

第二节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

 

    一、文化设施

    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建成广西北部湾博物馆(广西百年军事要塞遗址博物馆),新建市文化科技活动中心、市图书馆、中国-东盟国际海滨影视基地、千年坭兴古陶城、滨海新城文化艺术中心、钦州港区文化艺术中心、北部湾中华白海豚科普研究及救护中心等文化设施,建设市岭南民俗文化一条街,完成刘冯旧居的维修及提升展示,把刘冯旧居建设成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保护好开发7处省级和48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推进县区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档案馆等文化场所建设。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建成761个农家书屋、922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和61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基本完成全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不断完善城乡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大力保护文物和坭兴陶、采茶戏、跳岭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好古籍整理保护工作。

    二、广播电影电视和新闻出版

    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扩大广播影视覆盖范围。加大广播电视设备升级改造,加快灵山县、浦北县广播电视无线覆盖转播台建设。继续实施20户以下已通电自然村的村村通工程、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的“2131”工程,完成市级数字电影院改造、县级和部分镇级影院的数字化放映改造,农村电影全部实现数字化设备放映。加强新闻出版媒体建设和版权保护。2015年,广播覆盖率达到99.5%,电视覆盖率达到98%。

    三、体育事业

    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办好广西第十二届运动会、第十三届少数民族运动会。创建全国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完善市公办体育学校功能,建设一批体教结合训练网点,筹建中国—东盟体育园区暨国家冬训基地、沙滩排球训练比赛基地、帆板训练基地等。

 

第三节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规划建设文化产业园。加快发展壮大坭兴陶产业,大力推进千年古陶城和坭兴陶产业园建设。挖掘刘冯文化和海洋文化,打造一批具有岭南文化内涵、东南亚特色的文化精品项目。加强钦州题材的影视创作,提高对外宣传和传播能力。培育和引进大型文化企业和战略投资者,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演艺娱乐、出版发行、动漫产业和数字电影等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业、商贸业、高新技术产业融合发展。加强文化市场监管,促进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加强与台港澳和东盟国家的文化交流活动,提升钦州文化的影响力。2015年,力争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3%以上。

 

第四节  推进文化创新

 

    适应群众文化需求新变化新要求,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使精神文化产品和社会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多彩。实施文化精品战略,立足钦州,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借鉴世界文明成果,发挥区域文化特色,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推出皇冠体育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坚决抵制低俗庸俗媚俗之风。发展数字文化、网络文化等新兴文化业态,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积极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强文化队伍建设,大力引进文化人才,支持发展1000支基层宣传文化队伍。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国有文艺院团的体制改革试点。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专栏 15  文化建设重点工程

文化惠民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社区书屋、农村电影数字放映、文化致富、公共体育设施等。

文化产业:广西北部湾博物馆(广西百年军事要塞遗址博物馆)、市文化科技活动中心(含市科技馆、群众艺术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市图书馆、市文化产业园、中国-东盟国际海滨影视基地、千年古陶城、滨海新城文化艺术中心、滨海新城文化广场、钦州港区文化艺术中心、市艺术学校、市文化图书城,市体育中心、中国—东盟体育园区暨国家冬训基地、三娘湾体育运动基地,市广播电影电视中心搬迁、城镇数字影院等。

文化遗产保护:刘冯旧居及13处市级文化遗产。

 

 

 

第十三章  加快改革攻坚步伐

 

    坚持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加快发展的主要动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消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进一步调动各方面改革积极性,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全面深化各领域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第一节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一、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按照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的要求,加快建立责任、法治、服务、诚信、廉洁和效能政府。进一步理顺市与城区的关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积极推进政府机构改革,理顺部门职能分工,优化机构设置。健全政府职责体系,提高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水平,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健全各类应急机制,创新公共服务的提供方式,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完善社会事业管理体制。规范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等自律性组织,加强对社会中介机构的监管。

    二、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进一步推进政企、政资、政事以及政府与社会中介组织分开,减少行政权力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创造有利于市场主体平等竞争的环境。全面推进“阳光和效能重点建设岗位”工作。推进各审批部门向政务服务中心充分授权和集中办理行政审批事项。清理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简化审批环节,提高办事效率。推行重大项目代办制,加强并联审批和集中审批工作。进一步加强市政务服务中心建设。推进政务服务和政务公开向基层延伸。

    三、完善绩效管理制度

    严格依法行政,改进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推行政府绩效管理和行政问责制度,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建立科学合理的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机制。全面推行平衡计分卡绩效管理,创新绩效考评方式。

 

第二节  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完善市场公平准入机制,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金融服务、社会事业等领域。在切实做好职工安置的前提下,以资产重组为重点,整合国企资源,采取整体改制、切块改制、股权出让、特许经营等多种形式,引入社会资本,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优化产权结构,做大做强国有公司,培育上市公司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支持民营企业加强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技术创新,加快形成多元的产权结构、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和科学的决策机制。大力实施民营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推进中小企业成长计划。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推进民营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引导家族制管理向现代企业治理结构转变,通过股份制组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发展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升发展一批现代家庭工业。支持推动小型微型企业发展。支持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外资经济融合互动,依法保护民营企业的财产权益,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第三节  推进投融资体制创新

 

    培育壮大投融资主体,增强企业筹融资能力。扩大投融资公司经营范围,增强造血功能,提高自我发展能力。选择开投集团公司等一批业绩优良、发展前景好的企业作为上市后备企业进行培育,积极推动企业上市融资,发行企业债券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对政府鼓励投资的重大项目,采取项目直接融资、以收费权质押、项目资产作价抵押等方式筹资。推动设立北部湾产业投资基金。充分利用广西各投融资平台和大型企业,大力引进各投融资平台和大型企业共同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拓宽银行信贷资金投融资渠道。推动融资担保业务发展,改善贷款担保信用服务环境,深化中小企业信用增级服务工作,积极推动社会征信体系建设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第四节  深化农村体制改革

 

    推进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非农建设用地流转机制;深化农村股份经济合作制改革,建立健全股权流转机制。加快供销社改革。推进农村住房制度改革和住房集中改建,促进农民向集中居住区集聚。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大力发展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服务,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积极探索发展多种形式担保的农村信贷产品,全面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利用社会资本加快社会事业发展,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投资建立非盈利性公益服务机构。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完善社保、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产品供给机制,使城乡居民享受到相对均等的公共服务。深化乡镇基层政权改革,扩大乡镇基层民主,强化权力制约和监督,强化乡镇政府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

 

 

 

第十四章  全面深化开放合作

 

    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突出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合作,充分利用钦州地缘优势和政策优势,打东盟牌,引全球商,推动经济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推进外贸产品结构调整,增强服务区域的功能,尽快把我市建成我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枢纽。

 

第一节  加强区域合作

 

    抢抓国家推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深入发展的机遇,以产业合作为重点,深化国内外多区域合作,构筑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平台。

    一、深化以东盟为重点的国内外区域合作

    坚持服务国家周边外交战略,按照“提升东盟、巩固港澳台、突破日韩、发展欧美”的思路,充分利用中国—东盟博览会、钦州保税港区、泛北部湾次区域合作等平台,扩大与东盟各国、日韩、欧美的经贸合作,深化与西南地区、港澳台、珠三角、长三角等区域合作,不断扩大合作领域和范围,加快融入区域经济一体化。进一步加强与国际国内先进地区、友好城市的联系和协作,在经贸、文化、体育等领域策划一系列交流活动,提升钦州对外开放的新优势。

    二、积极兴办产业合作区

    充分发挥钦州作为中国—东盟合作前沿的区位优势,结合钦州的产业、资源和政策等优势,积极推动与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日韩、港台以及我国内陆省市建立产业合作园区,构筑多层次合作平台。“十二五”期间,积极探索创新合作园区开发管理模式,加快推进马来西亚产业园、韩国产业园、台湾石化产业园、台湾(钦州)农民创业园、湖南临港产业园等一批产业合作园区的开发建设。力争到2015年,产业合作园区实现产值100亿元以上。

    三、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

    加强对境外投资的指导和服务,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投资设厂,开展跨国生产和经营,建立海外生产基地、营销网络和融资渠道,带动成熟的生产技术和能力向海外转移。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到境外合作开发重要资源,多渠道建立境外重要资源供应基地。大力发展对外承包工程,积极拓展国际劳务合作。加强对国际市场准入制度的研究,建立和完善技术性贸易措施应对与防范体系、国际市场准入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走出去”提供服务支撑。

 

第二节  全方位招商引资

 

    牢固树立招商引资、借力发展的理念,进一步优化招商引资环境,加快形成“大招商、招大商”的氛围。“十二五”期间,累计引进到位国内资金2500亿元,累计利用外资26亿美元。

    一、进一步转变招商观念和方式

    完善专业招商服务团队工作体制,建立健全招商引资会商、项目跟踪服务机制,全面推行项目代办制,为重点项目建设提供全程代办服务。积极开展规划招商、产业链招商、产业集群招商,实现从项目招商向产业招商转变。创新招商方式,实行委托代理招商,扩大以商招商,推进网上招商。大胆引进优秀经营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特别是引进高新技术,将单纯的引资转变为引进资金与引进管理、引进先进技术和引进专业人才相结合,提高企业的科技含量,提高经营水平,加快与国际经济的融合与接轨。研究制订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体系,建立健全招商引资项目库,完善招商引资考评机制,健全考核奖惩办法,努力提高合同项目的履约率、资金到位率和开竣工率。

    二、突出招商引资重点

    紧紧围绕“千百亿产业崛起工程”、“县域工业突破工程”,以专业招商服务团队为主体,以重点产业园区为平台,以“建大港、兴产业、造新城”为三大引擎,做大做强我市石化、林浆纸、电子、能源、粮油食品、冶金、物流等优势产业,加大项目策划、储备和招商推介力度,大力引进央企、外企、民企,优先引进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企业。鼓励跨国公司和国内企业集团在我市设立区域总部、研发中心、产品分销服务中心和投资性公司,扩大金融、商贸、物流等行业的引资规模。

    三、积极扩大利用外资规模

    完善投资补偿和回报机制,引导鼓励现有外商投资企业增资扩产,引导外资投向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旧城区改造和农业综合开发,参与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参与国有企业改制和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引导外商兴办物流、科技、教育、旅游等产业,推动外资向主导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转移。积极利用外国政府贷款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适当扩大借用外债规模。

 

第三节  扩大对外贸易

 

    牢牢把握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的契机,充分利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港区、整车进口口岸、国家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等政策功能,进一步壮大外贸经营主体,调整进出口结构,努力扩大外贸规模。2015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100亿美元,其中出口15亿美元,进口85亿美元。

    一、壮大外贸经营主体

    把培育重点企业、重点商品作为推动外贸进出口持续较快发展的重要抓手,突出抓好现有优势企业,进一步完善重点企业联系制度,筛选一批产品竞争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企业予以重点扶持,力争重点企业进出口占全市总值80%以上;加强对已获经营权但无实绩企业的指导服务,力争“十二五”期间新增出口实绩企业达20户以上。积极探索实施“支柱产业外向化”战略,采取外贸“孵化”措施,支持有出口潜力的企业办理进出口经营资格,加强对重点企业的业务培训和服务力度,扩大出口产业基础,培育新的出口增长点。

    二、调整优化进出口结构

    以国家、自治区外贸扶持政策为导向,进一步提高扶持资金的覆盖面和受惠率,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攻关,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推动农产品和电子、轻工、机械、医药、纺织品出口,着力提高产品出口附加值。积极开辟进口渠道,鼓励进口先进技术、设备和资源、原材料,推进进口来源地多元化。利用国家赋予广西中石油国际事业有限公司原油非国营贸易进口经营资质,积极扩大原油进口。抓住我国与世界各国合作建设自贸区的机遇,推进出口市场多元化,巩固东盟、欧美、日本等主体市场,拓展非洲、中东、大洋洲、南美洲等新兴市场,扩大出口增长空间。

    三、积极发展加工贸易和边境贸易

    充分发挥国家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作用,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榄坪综合物流加工区、进口资源加工区为载体,积极引进、扶持发展一批带动性强的加工贸易龙头企业,培植加工贸易进出口企业群体,延长加工链条,提高加工贸易质量和水平。优化整合边贸码头,积极争取边贸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自治区财政边贸出口补贴资金,发展壮大边境贸易,提升边境贸易水平。

 

第十五章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把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与建设生态文明有机统一起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进一步强化节能减排,做到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巩固“大工业与白海豚同在”的品牌优势。

 

第一节  强化节能管理

 

    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实行高耗能行业差别电价制度。推进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领域一批重点节能工程建设,在石化产业园、进口资源加工区等推广热电联供和余热余压余气利用。鼓励和支持节能技术改造,推广节能产品。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和电力侧管理,完善能效标识制度、节能产品认证制度和节能产品政府强制采购制度,严格执行主要产品能耗限额和产品效能标准。加强节能能力建设,完善节能管理支撑体系,推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强化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严格实施节能法规和政策,健全奖惩制度。深入开展绿色建筑行动和节能减排全民行动。扩大节能宣传,增强全民节能意识。

专栏 16  重点节能工程

节能改造工程:继续实施电机系统节能、能源系统优化、余热余压利用、锅炉(窖炉)改造、节约和替代石油、热电联供、建筑节能、交通节能、绿色照明,及节能技术产业化示范等工程。

节能产品惠民工程:重点推广高效节能家电、汽车、电机、照明等产品。

节能服务工程:重点实施节能检测、技术咨询、合同能源管理、能源审计、节能规划编制等工程。

第二节  加强生态建设

 

    一、加强绿化建设

    围绕建设国家级生态园林城市目标,扩大城市园林绿化面积,不断提高城市绿化率。以公路、铁路、河流等通道绿化以及重点镇和乡村绿化为重点,扩大造林绿化,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实施经济生态林、沿海防护林、自然保护区等重点生态工程,增加活立木蓄积量和森林生态服务价值,增强固碳能力。2015年,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5%,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

    二、保护重要生态功能区

    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加强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和管理,增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洪防潮能力,促进生态平衡。2015年,生态保护区面积602.2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5.57%。

    (一)自然生态保护。重点保护钦北十万大山、红树林保护区等2个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浦北县六万山水源林保护区、五皇山生态保护区等2个县级保护区。加强王岗山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保护。

    (二)水源保护。重点保护钦江、茅岭江、大风江、小江、武思江,以及灵东水库、金窝水库、大马鞍水库、田寮水库、企山水库、对坎龙水库、湴龙江水库、牛皮鞑水库、南蛇水库、龙头水库等饮用水水源地。

    (三)海洋生态保护。加强茅尾海整治,合理开发利用茅尾海海域资源,保护好茅尾海、三娘湾等重点海域,建设茅尾海国家海洋公园,保护和恢复沿海红树林和滨海湿地系统,保护好近江牡蛎、中华白海豚、红树林、海草等物种以及特殊海洋生态景观、海洋生态系统。加强渔业资源保护,继续实行伏季休渔制度。严格控制陆源污染物直接排放入海,加强港口和船舶油类污染治理。加强倾废物海洋倾倒的管理,建立永久性海洋倾倒区。

专栏 17  生态保护重点工程

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拟建十万大山和六万大山森林保护区、五皇山自然保护区等区域。

茅尾海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主要包括康熙岭片、七十二泾片和大风江片等红树林。

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保护巩固5.5万亩红树林,更新改造木麻黄沿海基干林带。

城市生态保护小区和森林公园建设工程:包括茅尾海国家海洋公园、三十六曲林场生态保护区、钦廉林场生态保护区、茅尾海红树林生态保护区、林湖森林公园。

 

    三、防治水土流失

    依法整治矿山、采沙场,严格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制度和“三同时”制度,修复已损坏植被,控制水土流失,遏制矿山、采沙开发对江河流域的污染。加强重大地质灾害隐患治理和修复。“十二五”期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0km2

 

第三节  加强环境保护

 

    坚持预防为主、源头控制、综合整治、强化监管的原则,积极防范环境风险,改善环境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一、工业污染防治

    落实减排目标责任制,强化污染物减排,实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严格把好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关,逐步淘汰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及落后的工艺设备,从源头上有效控制污染。加强石化、林浆纸等重点产业、园区企业污染的防治和环境管理。加快推进城镇和重点园区污水处理厂建设,配套完善污水收集管网,确保污水处理厂稳定有效运行。

    二、水污染防治

    防治集中式水源地的环境污染,建立饮用水源地水质公告制度。加大水环境综合治理,推进钦江、茅岭江、大风江等重点流域及重点水库水污染综合治理和防治。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努力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开展耕地土壤污染调查和污染耕地综合治理。

    三、大气及噪声污染防治

    重视近海大气交换和大气通道对城市空气环境质量的调节作用。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城市建筑布局应合理留出空间,保持大气通道的贯通和污染物传输通道的畅通,增强大气环境对污染物自净能力。加强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提倡使用节能环保汽车。加强施工现场的环境管理,控制施工噪声和扬尘。

    四、固体废物污染防治

    优化城市生活垃圾处置方式与设施布局,加强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生活垃圾收集,推进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加强城区建筑施工监管,减少建设过程中的建筑垃圾。完善垃圾分类收集和转运系统,逐步实施垃圾分类收集。加强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和持久性有机物、危险废物、危险化学品污染防治,强化工业固体废物回收、再利用。

    五、海洋环境污染防治

    加强海洋监测能力建设工作,加大对重点海区和排污入海企业的监测力度,增加监测站点布设密度,增加岸基监测站和环境自动监测浮标,完善立体监测网络,加大对辖区内的近岸海洋环境状况监测。坚持陆海统筹,加强对潜在海洋环境风险较大项目的监测监控,建立完善海洋环境保护预防和监督管理体系,加强海洋环境监测监控基地建设,完善海洋环境突发事故应急机制。

    严格落实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加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强化总量控制指标考核,健全重大环境事件部门应急联动机制,强化污染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完善地方环保法规和标准,加大执法力度,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到2015年,城市、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分别达到100%和95%,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

 

专栏 18  环境保护重点工程

重点流域综合治理工程:钦江、茅岭江、大风江等重点流域综合治理和防治。

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工程:西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石门坎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改造、市医疗废物处置中心扩建、钦州港工业固定废弃物填埋场、河东污水处理厂、滨海新城污水处理厂、胜科污水处理厂、大榄坪污水处理厂等。

海域保护工程:茅尾海综合治理工程、三娘湾海洋环境监测监控工程。

 

第四节  强化资源节约利用

 

    一、节约利用土地资源

    以保护耕地和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用地为核心,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节约集约水平,形成资源节约、持续利用、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的土地利用模式。

    (一)推进土地集约利用。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强化土地利用规划和年度计划管控,严格用途管制。加强建设用地管理,认真执行建设用地投资强度、容积率等用地标准,严格按照用地定力标准控制入园企业用地规模,推行工业标准厂房建设,严格落实工业、企业项目入园准入制度。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加大闲置土地清理力度,加强节约集约用地和考核。

    (二)保障重点建设用地。完善“征、拆、储、建、安、保”一体化工作机制,抓紧实施土地“征转分离”,实行征地拆迁、回建安置、社会保障前置和片区价制度。继续争取和推进区域建设用海整体报批。建立土地储备与城市运营协调推进机制,大力推行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规模减少相挂钩,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优先保障中心城市、县城、园区和重大基础设施用地。

    (三)整合规范农村建设用地。大力推进农村居民点整理,实施“空心村”宅基地调整、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建设,建立宅基地退出机制,科学合理安排农村建设用地。保障新农村建设用地,重点安排农村道路、饮水、沼气、电网、通信、公共卫生、文化体育等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建设用地。

    二、节约利用海岸带和海洋资源

    坚持科学用海,加强海岸带和海域使用管理,建立用海项目准入制度,合理有序开发利用滩涂资源,优先保障港口、产业和城市发展建设需要。按照“控制增量、盘活存量、提高效益”的原则,充分利用经济、行政、技术等手段,强化政府对海域的调控力度,加强对集中连片围填海的管理,科学确定围填海规模,推行节约集约用海。探索建立海域使用储备机制和市场配置海域资源的管理机制。

    三、节约利用水资源

    综合开发水资源,实行取水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科学合理调配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强化水资源有偿使用,逐步推行梯度水价制度。促进企业节水技术改造,大力发展高效节水产业,鼓励和支持园区污水再生利用,推进工业循环用水。改造农业灌溉系统,推广喷灌、滴灌等科学灌溉技术,提高农业节水灌溉效率。加强节水宣传,增强居民节约用水意识,促进城镇节约用水。

    四、节约利用矿产资源

    合理规划矿产资源开采区、限采区和禁采区。严控矿产资源开发,实行矿产资源分类、分区开采与保护,维护重点矿区、重要矿种开发秩序,打击非法采矿行为。加强采矿权审批管理,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引导鼓励矿业企业应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促进中小型矿业企业向现代化科学开采的大型矿业企业转变。加强矿山治理,重点抓好石灰石、石场、砖厂等区域的生态环境恢复,减轻矿业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做好陶土资源潜力调查、勘查与保护。科学组织与产业发展密切相关原油、天然气、煤炭等资源,保障产业发展需求。

 

第五节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加强规划指导、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在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和企业、园区、社会各层面,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支持一批循环经济项目建设,促使制糖、石化等重点行业50%以上企业建成循环经济企业,逐步把石化产业园、造纸产业园建成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推进建筑领域可再生能源应用。实施绿色健康住宅建设计划,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城市示范工作,完善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的相关政策法规、技术标准和技术支撑体系,到“十二五”期末,全市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面积达到400万平方米。大力推广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发展生态循环型农业。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理念,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第十六章  加强社会管理

 

    适应社会结构转型新形势,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深入推进平安钦州建设。

 

第一节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

 

    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全力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加快构建源头治理、动态协调和应急管理相互联系与支持的社会管理机制。健全基层管理和服务体系,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工作,发挥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各类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的协同作用,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合力。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加强党组织领导的社区居民自治制度,完善居民委员会组织体系,规划发展社区服务站等专业服务机构,建设社区综合管理和服务平台,加强社区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推动管理重心下移。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志愿者参与社区管理和服务。改进社会组织登记管理,适度放宽经济类、公益类社团和基金会设立,落实社会组织发展的扶持政策,加强社会组织监管。推进社会管理信息化建设。完善社会管理法规规章。

 

第二节  健全和维护群众利益机制

 

    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完善社会矛盾调节机制,加大社会矛盾调解力度,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建立健全征地搬迁补偿机制,妥善处理各方利益,切实解决重大项目征地搬迁、城市房屋搬迁、土地纠纷等涉及城乡居民切身利益的问题。落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进一步明确开展重点评估范围和领域,在重大项目、重大决策实施前认真做好风险评估工作。加强信访工作,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群体事件。提高基层组织处理问题和矛盾的能力,健全调解机制,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工作体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把各种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建立科学有序、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和权益保障机制。倡导人与人和睦相处,积极开展共创和谐社会活动。完成市、县、镇(街道)维稳联动指挥中心。

 

第三节  推进平安和谐工程建设

 

    一、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

    适应公共安全新形势,推动建立主动防控与应急处置相结合、传统方法与现代手段相结合的公共安全体系。健全食品药品应急体系,推进食品药品监管能力建设,建立食品药品质量追溯制度,强化快速通报和快速反应机制,加强动植物检验检疫,保障公众饮食和用药安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强化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和服务工作,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城乡社区警务、群防群治等基层基础设施和政法队伍建设,加强对网吧、歌厅等娱乐场所管理,严格公正廉洁执法,增强社会治安保障能力。严密防范、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健全应急监测预警、社会动员、信息报告、灾害紧急救援和应急决策协调机制,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突发性事件。加强信息平台、技术装备、救灾物质储备等设施建设,提高重大灾害预测预报的时效性和准确性。推进应急平台建设,健全完善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和应急公共管理的政策措施,有效整合公安、消防、卫生、民兵预备役、武警等应急资源,加快应急指挥调度系统、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提高政府和企业处置突发性事件能力。加强综合救援队伍建设,以消防救援队伍为基础,有重点地支持建设市级应急救援专业骨干队伍。

    二、开展“和谐建设在基层”活动

    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文明道德风尚的战略任务,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实施“思想导向、价值导向、道德导向、文化导向、榜样导向”等“五大工程”,全力建设和谐单位、和谐乡镇、和谐村屯、和谐街道、和谐社区、和谐家庭、和谐学校、和谐企业、和谐邻里,形成人人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促进和谐的良好风尚,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增强防灾减灾能力

    加大气象灾害、海洋灾害、地震地质灾害、生物灾害、森林火灾防治力度,提高预警预报和防治能力。加大气象监测预报预警系统建设力度,建设数字化天气雷达,加快气象海洋综合探测基地建设,完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增强城乡防洪能力,对地质灾害易发的城镇、村屯、重点工程建设区、交通要道等区域开展重点防治。加强地震监测网和地震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提升防震减灾能力和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储备,做好重大病虫鼠害、森林火灾的预防工作。

    四、强化安全生产和安全管理

    综合发挥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力量,逐步建立健全“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九大防范体系,全面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督体系和评估体系,依法实施安全生产行政许可。加强安全生产设施建设,特别是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建筑、特种设备等高危行业的安全生产设施建设,进一步强化、规范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加强安全生产宣传和培训工作,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建全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提高安全应急救援能力。强化交通安全管理,完善交通道路防护设施。

    五、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

    坚持党管武装,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促进经济建设贯彻国防需求,构建平战结合、相互兼容、共建共用的基础平台。加强民兵预备役基层建设和武警、边海防、人民防空等建设,推进交通、信息、市政等基础设施共享,实现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相互促进、同步发展。建立和完军民结合的科研生产、装备保障、人才培养等体系。提升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质量。深化国防教育,进一步落实优抚安置政策,大力开展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活动,积极推进军民共建,密切军政军民团结。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积极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

 

第十七章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第一节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巩固和加强各级党组织建设,尤其要充分发挥县乡党委和村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抓好农村、社区党建工作。加强基层政权机关基础设施和乡村基层组织活动场所建设,改善基层干部生活条件。大力实施村级基层组织建设“六统强基工程”。不断完善村民自治和社区居民自治制度,积极实行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厂务公开,保障人民享有皇冠体育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建立重要人事公示制度,依法保障公民的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巩固壮大爱国统一战线。积极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民族团结,切实做好民族、宗教、侨务工作。

 

第二节  大力推进依法治市

 

    贯彻实施国家各项法律法规,全面推进依法治市进程。以深入推进“三项建设”为契机,规范执法行为,化解社会矛盾、创新社会管理、执法公正廉洁。建立健全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推进政府依法行政,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预防腐败体系。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司法和社会监督,完善司法保障,促进司法公正,维护司法权威,尊重和保障人权。实施“六五”普法规划,全面开展社区矫正工作,扩大法律援助工作。

 

第十八章  努力实现规划目标任务

 

    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必须建立健全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规划实施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提高政府依法履行职责的能力和水平,把握好规划实施的重点和时序,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确保各项重大任务完成。

 

第一节  加强规划体系建设

 

    充实完善规划体系,针对港口交通、产业、城市、民生等发展的特定领域和薄弱环节,编制实施好专项规划,加强各规划之间的相互衔接,为规划纲要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支撑。

    一、专项规划

    专项规划作为全市“十二五”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本规划纲要在特定领域的细化和延伸,突出反映了政府在这些领域的政策意图。市政府各有关部门要依据本规划纲要,编制实施好专项规划,明确该领域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安排。重点做好四类43项规划的修编、衔接和落实。

    二、县区规划

    各县区人民政府要依据本规划纲要确定的发展方向和总体要求,立足实际,组织编制实施好本行政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从地方政府的基本职责出发,突出加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切实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要着力优化发展环境,为市场主体服务。要树立“全市一盘棋”思想,确保全市重大项目的落实,为全市跨越发展创造良好基础。

    三、规划衔接

    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之间的关系,加强衔接配合,确保在总体要求上指向一致,在空间配置上相互协调,在时序安排上科学有序,不断提高规划的管理水平和发展的实际成效。

    根据本规划纲要确定的发展目标和重点内容,编制好重点区域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和近期建设要点,并及时向社会公布,引导促进资源在空间形态上的合理配置,约束随意行为。强力实施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落实自治区主体功能区规划,按照功能分区、开发方向和开发时序,促进区域开发合理有序,保障钦州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  加快重大项目建设

 

    强化重大规划项目的实施,强化项目策划开发,努力扩大投资规模。按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原则,“十二五”时期要突出重点,组织实施好一批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在不断提升城市硬实力的同时,更加注重增强城市发展的软实力,让广大市民在发展中得到皇冠体育实惠。对规划提出的重大产业、基础设施、生态环保和社会事业项目,制定项目规划,开展科学论证,加快前期工作,多方筹措资金,抓紧开工建设。对关系全局、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重大项目,由政府统筹规划和布局并主导建设,纳入重点项目管理,在投融资政策、项目用地、建设保障等方面予以倾斜。对一般竞争性项目,在政府规划指导下,由企业主体投资建设。坚持每年统筹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制度,完善目标责任制和项目选择、滚动、责任、激励的工作机制。

 

第三节  加强规划制度建设

 

    一、强化规划的法律保障和总体调控地位

    本规划由市政府组织实施,将规划各项任务分解落实到县区、部门和年度计划中。建立完善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专项规划互动实施机制。规划实施期间由于特殊原因确需调整时,按有关程序报批。

    二、建立完善规划的评估和监督机制

    建立政府对本规划的跟踪实施和动态调控、评估机制,定期将规划实施情况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向市政协通报。加强规划宣传,增强规划意识,强化公众参与和监督,共同推进规划实施。

    三、制定和实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

    围绕规划提出的目标、重点,制定、完善产业发展、财政、土地、户籍、人力资源开发、加快农业产业化、扶持工业化和空间引导调控政策措施。

    产业发展政策措施。对石化、能源、林浆纸、粮油加工、电子、冶金、修造船、现代物流和特色农业等产业,进一步强化政府引导和支持,在土地、资金、人力、能源等方面优先安排,使其尽快做大做强。利用国有资产变现、产权转让等资金壮大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发展大项目、龙头企业和名优产品。

    财政政策措施。不断加大财政对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探索完善财政转移支付、财政奖励、财政分成等政策,扶持发展壮大优势产业、支柱产业、名优产品、龙头企业,促进生产要素向园区、向沿海集聚。建立健全偿债准备金制度,财政预算逐年加大安排偿债资金,确保到期政府债务的偿还,维护政府举债信誉。

    土地政策措施。合理利用国有农场、林场、盐场的土地,促进城镇化发展。积极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加快集体建设用地制度改革,促进农业产业化用地向种养大户和龙头企业集中。逐步建立与单位土地投资强度、单位土地产出挂钩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激励机制。对不同的企业、不同的行业,提出不同的单位投入和产出比例,提高单位土地的投入和产出水平,综合土地投入产出比、科技含量、纳税额等因素确定土地政策扶持力度。

    资源环境政策措施。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对重点生态保护区尤其是饮用水源保护区开展生态环境保护而减少的财政收入,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倾斜等方式给予补偿。完善政府生态环保投入机制。

第四节  强化规划责任的落实

 

    按照“统筹协调、分工负责”的原则,进一步健全责任制,加强考核评价和民主监督,动员和引导社会广泛参与,确保规划分阶段有效落实和发展目标的如期实现。

    建立和完善规划指标体系实施和评价制度。本规划的指标,根据不同属性,分为预期性和约束性两类。预期性指标是政府期望达到,实际完成情况取决于政府和市场共同作用的指标,规划执行过程中要力争实现;约束性指标是政府职责范围内的工作目标,主要依靠政府调控和政府财力,规划执行中必须努力完成。根据不同指标的属性,要建立相应的规划指标评价和实施机制。

    市政府各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将规划纲要确定的相关任务纳入本部门年度计划,明确责任人和进度要求,切实抓好落实,并及时将进展情况向市政府报告。

    钦州发展的蓝图已绘就,目标已确定,关键在落实。全市人民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奋发图强,开拓创新,为胜利完成规划纲要提出的奋斗目标和任务、实现钦州跨越发展、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责任编辑:刘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