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场镇河堤路经提升改造为硬化水泥路。李俊懋 摄
本网钦南讯 走进群众心里,一段纠结多年的矛盾得以化解;紧扣民生“堵点”,一条“断头路”得以打通便利惠民;“办公桌”搬到群众身边,一个个人大代表成为推动解决“急难愁盼”问题的“行家里手”……
近年来,钦南区东场镇人大聚焦群众民生实事,以“人大代表+N”为切入点,探索推行“人大代表+司法干警”和“人大代表+基层干部”等联动工作法,构建基层治理新模式,打通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为东场镇社会和谐稳定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人大的智慧与力量。
心“新”相融 一朝化解“旧矛盾”
“下雨也开,调解会照常进行!”5月9日,暴雨如注,却阻挡不了东场镇人大代表联动司法、综治、林业、国土等部门人员,用心用情为民调解的脚步。
从早上9时到下午5时,经过不间断地多元化调解,一段因土地权属而烦扰群众几十年的矛盾终于寻得“最优解”。
“9个小时里,多次因没有妥善解决方案出现吵闹现象,尽管如此群众也不愿散去,干部们更不甘就此放弃,直到把这桩‘旧矛盾’给解决了才结束调解会!”回忆当天干群合力调解的情景,东场镇人大主席黄湘依然万分感慨,当看到矛盾双方握手言和的一刻,感觉再多的辛苦也是值得的。
这桩“说不清,理还乱”的群众纠纷,是东场镇人大代表于今年4月开展日常走访中得知。据悉,关塘村委麦东村民小组18户群众的土地被同村村民长期侵占,因项目建设产生的利益分配和土地权属问题导致矛盾纠纷。
“这起纠纷起于1981年,从一开始牵涉的8户群众发展到现在的18户群众87人,涉及150多万元的利益分配。”东场镇司法所所长黄满河认为,通过联合人大代表走司法程序进行调解,既能让群众对司法公正持有坚定的信心,又能将矛盾纠纷有效化解在基层,还可为基层治理提供多样化样本,一举多得。
为民初心的共识,很快促成新的工作机制。2023年,东场镇探索推行“人大代表+司法干警”联动工作法,为基层治理注入“新”力量。
“在调解这个纠纷过程中,我们采取‘了解实情、收证证据、现场踩界、矛盾调处、跟踪回访’二十字工作法,组织人大代表、司法干警和政府职能部门(综治办、乡村建设综合服务中心等)工作人员,切实加强人大对司法行政的监督,确保人民调解的公平与公正。”黄湘介绍。
见证这一纠纷调解始末,深知其中艰辛与付出。关塘村委麦东村80多岁的村民麦中谋高兴地说:“这个问题能够圆满解决真的太不容易,还好有人大代表和司法部门召集所有相关人员共同努力,我们感到很信服也很安心。”
东场镇人大不断激发人大代表履职为民的工作热情,做实群众矛盾纠纷调处,把群众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助力基层社会治理,实现一个中心统领、一站式受理、一条龙服务、一揽子解决。2023年以来,该镇人大代表参与监督司法公平公正案件65件,同步进行普法宣传813人次。
移动办公 “零距离”解决“烦心事”
如今,走在东场镇河堤路上,干净整洁的水泥路延伸向远方,这让当地群众休闲有了好去处。
指着路边一处“口袋公园”,东场村第六村民小组组长何锋强介绍,以前这条路坑坑洼洼,杂草丛生。经过向镇人大代表反映后,很快就修好了路、装好了健身器材,出行问题得到解决,群众心里都乐开了花。
这是东场镇人大开通民情“直通车”,创新设立“移动办公桌”,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的一个生动实践。
近年来,该镇人大推行“人大代表+基层干部”服务群众新模式,将人大代表履职和政府为民办事的“移动办公桌”搬到群众身边,用心解决群众“身边事”。通过设立“移动办公桌”,将民情“直通车”开到现场,收集群众意见建议,为群众答疑解难和提供法律咨询,调处群众矛盾纠纷,真正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小事、难事、具体事。
2023年以来,该镇开展“移动办公桌”活动52次,接待和走访群众950人次,收集到群众的意见建议45条,调处群众矛盾纠纷38起,推动解决农村道路维修、安全饮水等民生实事21件,以“办公桌搬到一线,问题解决在一线”的工作方式,为基层治理注入“一池活水”。
“今年初,我们已经票决出打通河堤路‘断头路’和坡环村入村路建设这2个民生实事项目,计划于今年7、8月实施完成,将进一步改善群众生活环境和便民设施。”黄湘表示,东场镇人大将继续聚焦主责主业,创新代表履职为民新模式,将服务触角延伸到“最后一公里”,推动做好民生实事项目,助力基层社会治理。
(责任编辑:冯国旭 梁晶晶,特约编辑:刘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