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田村修建水利三面光。邝善升 摄
大里村扩宽水渠。邓传勇 摄
入户走访调解纠纷。蒙家识 摄
本网灵山讯 茶田村清澈的山泉水流过水渠,灌溉农田;白坭岭村因矛盾争吵的双方握手言和;大里村宽阔的三面光水渠无惧旱涝……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正在灵山县新圩镇悄然发生。这背后,少不了一个群体在大力推动,他们有一个响亮的名字——人大代表。
去年以来,新圩镇人大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创新提出“321”工作法,推动代表工作出新出彩。
坚持“三访”机制,把“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落到实处
新圩镇人大坚持“三访”工作机制,持续压实代表履职责任,人大代表履职积极性高涨,推动解决了一系列群众关心和期盼的民生实事。
线上集访。新圩镇人大坚持发展“人大代表+互联网”工作方式,把听民声、察民意、解民忧拓展到网络上,认真收集线上群众的意见,及时回应群众诉求。今年5月,平王村周先生通过微信向人大代表袁宁才反映,因受下雨影响,平王一队高速路底地段泥泞湿滑,影响群众出行。在收集了群众意见后,袁宁才代表立即把情况向镇领导进行汇报,及时跟进处理情况,随时向群众反馈。
开门接访。新圩镇人大每月常态化开展开门接访活动,镇人大组织各片区人大代表联络站代表定期到联络站开展“月接待”活动,值班接访。茶田村张女士在代表接待日当天来反映其种植的水稻因缺水灌溉,长势不好,希望政府能够修好水利设施。联络站将这一情况向上反映后,镇政府高度重视,组织人员实地研究解决方案,最终申请项目资金,修建了水利三面光,引来山泉水对附近的农田进行灌溉。
入户走访。镇人大坚持开展“日走访”活动,组织各级人大代表入户走访群众。5月24日,白坭岭村人大代表在下村走访时发现,10队和11队的两户蒙姓村民,因水沟界址产生了纠纷,要求代表帮助调解化解。代表经过详细了解情况后,分别对纠纷双方进行调解劝说,最终促成双方和解,化解了纠纷。
坚持“两要”要求,把代表建议办理到群众心坎上
新圩镇人大紧扣“建议提出要高质量、建议办理要高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代表建议办理工作水平,推动代表建议落地落实,通过办成代表建议,达到了“办好一件事,解决一类事”的效果。
大里村委三堂村邓塘垌主要种植有水稻和各种蔬菜豆类,由于水渠狭窄,旱时想通过水渠引水非常困难,涝时则被雨水淹没农田和鱼塘,村民希望政府尽快帮解决这一难题。在了解到村民强烈的诉求后,大里村的人大代表提出了《皇冠体育:扩建大里村委三堂村邓塘垌水利三面光的建议》,镇人大迅速转交该建议,并向镇党委报告。收到建议、了解情况后,镇政府非常重视,向县农业农村局申请项目资金。经过技术人员实地勘察测量,今年3月项目得到了落实并实施。邓塘垌水利三面光改造扩建完成后,农民再也不用担心旱涝,撂荒的耕地也重新种满了粮食。
坚持“一个链条”,建设为民办实事的代表联络站
人大代表联络站是代表联系群众的重要平台,也是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阵地。新圩镇人大不断改进做实代表联络站工作,共建有7个片区人大代表联络站,群众既可进站反映问题,也可以通过电话找代表反映问题,形成了“在家门口和代表面对面”诉心声的新局面。
新圩镇人大推行“代表进网格”机制,形成了“选民—人大代表—网格—联络站”的完整链条。平时组织代表联系网格的选民群众,倾听收集群众的意见建议;每月组织代表驻站值班。在推动基层治理、民生保障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推动了污水管网建设、人饮工程老旧设施改造、乡村风貌改善提升等实事落地。
坚持“一个链条”,搭好“一座桥梁”,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新圩镇人大将继续探索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新形式、新方法,不断丰富拓展新时代基层人大工作。
(责任编辑:冯国旭 黄金莲,特约编辑:刘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