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立法
当前位置:首页  > 立法与普法 > 地方立法

钦州立法这十年?“十人谈”②|吴丹萍:从 “灋” 出发 守护民生立法温度

2025-08-05 1821次浏览 作者:吴丹萍 来源:钦州人大网 分享:


作者(右一)参加立法调研活动。吴文莉


作者文章《推进协同立法,夯实区域协调发展法治保障》获第26期广西发展论坛二等奖。

 

 

“灋” 出发  守护民生立法温度

吴丹萍

 

十年前,新入职,有幸参加设区的市地方立法工作培训班。第一课,授课老师在黑板写下巨大的“灋”(fǎ),笔锋如刀刻:“这是‘法’的古字。左边‘水’,象征平之如水,右边‘廌’(zhì),能辨曲直,‘去’不公者。三字叠加,正是古今法治思想的生动写照”。那时只觉新奇,如今再回首,忽然懂了:那些藏在古字里的初心,原来一直活在今天的立法故事里。

水之平:让渠水般的民意淌进法条

法如水,贵在平。这“平”,不在典籍的墨香里,而在立法人沾满泥土的鞋底上、笔记本边角卷起的褶皱里。

每年立法工作计划,如无形的纽带,一头连着人民群众的期盼,一头系着立法人的责任。2019年制定《钦州市青年水闸东西干渠管理利用条例》时,同事们的单车辙印在59.16公里渠两岸碾出蜿蜒轨迹:清淤现场,蹲身丈量淤泥深浅;拆违墙根下,俯身倾听群众改造心愿;截污管道旁,急切询问污水处理难题;观景台上,认真记录环境提升建议。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群众意见。如今再去干渠,渠畅水清,岸绿景美,城市的景观效果和居民生活幸福指数得到了大幅提升。

廌之正:让每笔修改都对着民心秤

“廌(zhì)”,辨是非曲直的神兽,见了不公便“去”之。立法工作中,“去”从不是简单的删除,是反复掂量后的取舍,让法律法规真正成为民心所向。

2021年,北海、钦州、防城港三市协同开展农贸市场管理立法。海鲜摊位怎么规划?活禽消杀标准几何?——这些琐碎细节,件件关乎百姓餐桌,是三市立法人紧盯的焦点。大家逐条比对适用范围、禁止行为、法律责任,在“求同存异”里反复打磨,既求三市条例基本统一,又保留市情特色。条例施行两年来,全市70家农贸市场陆续得到升级改造。2023年,钦州获评“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如今,走进市区市场,环境干净舒适、摊位规划整齐划一、经营铺面窗几明亮,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得到了不断满足。

灋之源:落在民生民意的细节里

见过很多立法场景:老街里,街坊们围着聊“骑楼该怎么保护”;停车场边,市民们凑着说“车位怎么规划”…… 这些带着烟火气的讨论,都是立法的源头活水。

十年间,十一部地方性实体法规陆续出台,一批重点难点问题得到妥善解决。《钦州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条例》,助推老街焕发新生,一批名胜建筑得到修缮,2025年3月获批为第四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钦州市停车场建设和管理条例》,推动解决停车难问题,建设了一批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和专用停车位,新增免费停车位2500多个、收费停车车位4100多个,极大改善停车环境和道路交通状况。《钦州市中心城区绿化条例》,助力城市绿起来,建成区绿地率达40.5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22平方米,推窗见绿、亲近自然成为钦州人的美丽生活姿态……

十年时光,我渐渐读懂“灋”字:它不是刻在石头上的古字,是立法人笔下的民生温度。从古人对公平的向往,到今日立法人对民生的守护,“灋”的传承,从未断绝。

 

(作者是市人大机关第八秘书科干部)


(责任编辑:冯国旭 吕东旭 梁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