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常委会在皇庭·御珑湾小区召开“立法夜谈会”。谭乃豪 摄
作者在小区内遛狗。周永杰 摄
一根牵狗绳上的共治哲学
宁泉泉
当暮色浸染白石湖公园,万家灯火逐渐落幕,我跟先生随即给狗子套上牵引绳、揣好捡屎袋,开启了每日雷打不动的遛狗行程。路过公园广场舞大部队,我眼疾手快拉住突然兴奋的毛孩子,在犬爪叩击地面的哒哒声中,那些参与养犬立法的瞬间如走马灯般在脑海中浮现——从被误解的“遛狗人”到被倾听的“参谋员”,这段跨越人宠边界的立法之旅,让我真正读懂了“治理”二字的温度与分量。
缘起:电梯里的焦灼,叩开立法参与的认知之门
去年夏天那部载满焦虑的电梯,是我参与养犬立法的起点。当金毛犬的尾巴扫过孩童衣角,家长瞬间绷紧的神经与养犬人慌忙地道歉,像两枚火星坠入火药桶,炸开了积郁已久的邻里心结。犬主李阿姨攥着牵引绳站在角落,双方从“管好你的狗”到“凭什么歧视养狗人”的激烈争执,我突然意识到:当我们牵着犬只走进公共空间时,手中的绳子不仅系着宠物的安全,更牵扯着城市治理的复杂命题。恰在此时,我在网上看到了市人大常委会向社会公开《钦州市城市养犬管理规定(草案)》意见建议的公告,这个曾被暂缓审议的项目,在市民强烈呼吁下被重新提上议程。怀着“既为自己,也为他人”的想法,我充分融入立法信息员角色,没想到就此开启了一段难忘的立法参与之旅。
夜谈:一场寻找公共利益与养犬权共识的对话
作为立法信息员,我深知养犬立法需要广泛倾听各方声音,尤其是养犬人的切身体验和合理诉求。当得知市人大常委会将举办养犬立法夜谈会时,我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宝贵的发声机会。会议开始前夕,我在几个本地宠主群里发出邀请:“今晚市人大有一场皇冠体育:养犬的立法夜谈会,群里有没有宠主愿意一起去?我们需要理性表达养犬人的关切和建议,让立法者听到我们的声音,共同寻找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方案。”蝉鸣聒噪的夏夜,我带着几分期待和忐忑走进小区邻里中心。座谈开始前,旁边游乐场带小孩的阿姨在小声嘀咕:“小区里就不应该养狗!”这让我更坚定了参与的意义:我们需要打破这种隔阂。“每户最多只能养2只狗!”、“按体型划分禁养犬不科学,小型犬也有攻击性!”在大家热烈讨论的过程中,我逐渐理解了一个道理:好的法规不是单方面的胜利,而是多方利益的平衡。
感悟:立法是对话,更是共情
回望这段参与立法的经历,我最大的收获是理解了“开门立法”的真谛——它不仅是征集意见的形式,更是不同群体相互理解的契机。作为养犬人,我曾本能地抵触各种限制,但听到孩子被犬只追逐的家长诉说恐慌与愤怒时,我意识到权利从来都伴随着责任。养犬立法并没有简单地将养犬人置于管理对立面,而是通过明晰各方责任,构建了一个共治框架。我相信,当立法真正倾听各方声音时,它不仅能规范行为,更能缓和对立、化解分歧。我期待,在立法与公众意识的双向奔赴下,人与宠物和谐共处的美好安宁图景终将成为城市生活中温暖而动人的日常。
从一根狗绳出发,我们正在搭建一座理解的心桥。这或许就是公民参与立法最深刻的意义——在规则的制订中,学会换位思考;在对话的过程中,重建社区温情。作为这一过程的亲历者,我倍感荣幸,也将继续以立法信息员的身份,见证这部充满“钦州温度”的法规落地生根。
(作者是市市场监管局政策法规科
四级主任科员)
(责任编辑:冯国旭 吕东旭 梁晶晶,特约编辑:刘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