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工作动态

钦州立法这十年?“十人谈”④|李浩:回首十年 我仍是地方立法的有缘人

2025-08-11 700次浏览 作者:李浩 来源:钦州人大网 分享:


作者(左二)听取群众对《钦州市青年水闸东西干渠管理利用条例(草案)》的意见建议。钟家伟


在青年水闸西干渠段察看覆盖及污染情况。段艳鸽 摄


参加“党员绿色骑行,助力干渠立法”主题党日活动。杨明新 摄

 

回首十年 我仍是地方立法的有缘人

李浩

 

地方立法这十年,我恰好陪它走了十年。

此刻律师办公室桌面堆着刚帮委托单位提修改意见的法规草案,油墨味还没散,恍惚间就想起2015年那个夏天,我第一次在立法文件上签下自己名字时的样子。

那年我刚毕业,正在为找什么工作发愁,听同学说皇冠体育:法制研究所招人。说实话,我当时连法制研究所是做什么的都不知道,只模糊记得课本里说人大是权力机关,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报了名,没想到这一去,就和地方立法绑在了一起。

入职是10月,钦州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开始行使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两个月,办公室的文件柜还是空的,我们几个新人天天围着自治区人大来指导的前辈问东问西。最初参与《钦州市立法条例》起草,我连上位法的概念都需要查阅资料,只能帮着复印资料、整理会议记录,看着领导和同事们在会议室里为一个条款争得面红耳赤,心里满是敬畏。

真正独立上手,是《钦州市青年水闸东西干渠管理利用条例》。领导把任务交给我时,我攥着空白的稿纸手心冒汗——一条水渠要写成法规,得考虑多少事?只能硬着头皮找资料,把省内外类似的条例翻了个遍,笔记记了三大本,还是觉得心里没底。

去水利局待一个月吧,把渠摸透。领导的话点醒了我。可到了水利局,人家见我年轻,只安排看档案。那些文字描述再详细,不如亲眼看看。我借了辆自行车,从干渠入江口开始,实地勘察干渠全线。西干渠贯穿老城区,有的地方被盖成了停车场,有的沿岸搭了违建;东干渠更偏,没开发的地段草比人高,渠底积着淤泥,得踩着碎石才能走稳。三十多天,我拍下了两百多张存在问题的照片并进行备注,连哪段渠底有裂缝、哪处闸门生锈都标得清清楚楚。

这些带着泥土味的记录,成了起草条例的底气。写条款时,我总想起在渠底看到的垃圾堵塞的支流,特意建议增加定期清淤的细则;想到沿岸居民私接水管的情况,建议明确用水许可的范围。2020年条例通过那天,我特意骑车去看了趟干渠,有工人正在按新规修补渠岸,心里说不出的踏实。同年,我也通过了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算是给这五年立法工作画上了个逗号。

离开人大后做律师的四年,我总在案子里和当年的工作重逢。有次代理一起行政诉讼案,争议焦点刚好涉及坭兴陶土保护条例的适用,我能立刻想起制定时调研过的矿坑;帮企业处理合规问题,会不自觉对照青年水闸东西干渠条例里公共设施管理责任的条款。这些经历让我明白,立法不是纸上谈兵,每条规则都连着千家万户的生活。

今年受托参与某市的法规修订座谈会,在会议室里听到委托单位的同志无意提及:今年地方立法也走过十个年头了,突然鼻子一酸。从对着条款脸红的新人,到能在修订会上说出这条在执行中可能有漏洞的律师,我好像绕了个圈,又回到了起点。只是这次,手里的笔更稳了,心里的牵挂也更沉了。

地方立法这十年,我从懵懂入行到转身回望,才慢慢懂得:它不需要多么华丽的辞藻,只需要有人肯弯下腰,把泥土里的问题一个个写进条文里。而我,愿意一直做那个弯腰的人。

 

       (作者是市人大常委会法制研究所原干部 、广西同望律师事务所律师)

(责任编辑:冯国旭 吕东旭 梁晶晶 谭乃豪,特约编辑:刘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