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牢骚”
——从灵山县人大常委会广开渠道听民情办民事说起
梁德盛
“牢骚”一词,《辞海》释义为“抑郁不平之感”;《现代汉语词典》的释意其一是:烦闷不满的情绪;其二是:说抱怨的话。
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那样不如意、不顺心的人和事,心中自然会产生一种愤懑情绪。为“发泄”这种郁积于心的不满,就要找合适的对象向其倾诉。因而时常在班上班下、家中户外、朋友间神侃闲聊等各种场合总会听到人们对世间人情冷暖、亲情厚薄、单位领导办事不公等种种“抱怨”之辞,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发“牢骚”。
古语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在对待“牢骚”问题上,我们有些当政者把之视为“洪水猛兽”,大有必除之而后快的心理,对发牢骚者“敬”而远之,对“牢骚”一棒子打死,因而上访者有之,和政府唱对台戏有之,对构建和谐社会制造了安全隐患。其实,在对待“牢骚”问题上,只要我们抱着一颗为民之心,善待“牢骚”,透过现象抓本质,深入到“牢骚”的背后解民其意,察民其行,观民其色,听民其言,不难发现“牢骚”中的“良言”,只要我们理顺关系,及时解决“牢骚”滋生的根源,“牢骚”就会成为一种积极的工作建议,变成一种改进工作作风、工作方式的助推器。
那么,我们应如何对待“牢骚”呢?灵山县人大常委会有着自己独特的做法:
一、广开渠道,让“牢骚”软着陆。认真倾听,细心收集,我们不难发现“牢骚”者绝大多数是“布衣族”, 这些一线的呼声、接地气的建议,充分反映他们对改进不足的一种期盼。为了让“牢骚”唠者有其所,软着陆,灵山县人大常委会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贯彻落实“一线工作法”为契机,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广开进言纳柬渠道。一是通过每年开展的“访代表听民声”活动,认真收集来自基层的“布衣”心声;二是通过人大常委会网站,开辟“网友留言”栏目,开通“网上信访”,通过互动了解收集各界的意见建议;三是贯彻落实“一线工作法”,在工作一线收集“接地气”的真实意愿。通过多渠道让民声反馈畅其道,民事请求有其应,让富有含金量的“牢骚”成为改进工作作风、促进工作的有力依据。
二、做好伯乐,让含金“牢骚”成为推动工作的“良言”。我们不仅要广开渠道,让“牢骚”找到归宿,更要善于疏理,使之成为推动工作的“良言”。为此,我们一要炼就“火眼金睛”,具备去伪存真的的洞察力,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为过硬的业务水平和综合能力,还要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用事实去挖掘“牢骚”中的“金子”;二要大胆使用含金量“牢骚”,让之成为推动我们工作的“良言”。“善待‘牢骚’也是一种生产力” 。“牢骚”不仅可以让我们看到工作中的问题,自身的不足,更能帮助我们查漏补缺,及时修正工作思路的一个利器。例如,我们人大常委会在开展“访代表听民声”活动中,听到群众对灵山县城道路交通乱象等问题怨气大、牢骚多后,及时组织调研组,深入该县交通、建设、公安交警部门、客运站、物流公司等10多个单位进行调研,向行政机关、客运公司、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发放调查问卷2000份,并于去年10月对公安交警部门进行了工作评议。经过半年多的整改,以及县人大常委会的跟踪督查,现在该县已在人流、车流量大的路口设置了红绿灯、单行道,县城道路交通情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