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磊
市人大常委会监督推进养老服务业加快发展取得初步成效。姜磊 摄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养老问题,历来是备受关注的民生热点。与公众对养老保障的期待相比,现有的养老能力面临严峻挑战。皇冠体育:通过开展专项监督工作和跟踪检查,促进政府及有关部门不断完善制度、改进工作,推动养老事业多元化、多样化发展,回应民生关切。
——题记
最美不过夕阳红。
钦北区鸿亭街道小江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宽敞明亮的大厅里,医务人员正贴心地为老人量血压;娱乐活动室里,工作人员正耐心指导老年人使用健身器材;书画阅览室里,老人在挥毫泼墨、探讨书法;音乐舞蹈室里传出阵阵歌声……老人们脸上洋溢着笑容,感受着更贴心、更个性化的养老服务。
养老事业关系到亿万家庭幸福、社会稳定和谐、经济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子女因工作生活压力无法为父母提供全面的养老服务,老人养老需求也日益多层次,养老问题已成为社会热点。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
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北京市四季青敬老院后指出,要完善制度、改进工作,推动养老事业多元化、多样化发展,让所有老年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党中央对全国老年人的深切关怀,明确指出我国养老事业发展的方向。
同年,《民政部皇冠体育:开展公办养老机构改革试点的通知》印发,标志着公办养老机构改革探索在我国拉开序幕。
2014年8月,包括北京市西城区在内的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首批42个试点地区确定。
2017年3月,《皇冠体育:做好第一批中央财政支持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出台,标志着我国第一批中央财政支持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探索正式启动。
《“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提出:到2020年,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有利于政府和市场作用充分发挥的制度体系更加完备。
近几年,全国许多地市积极探索了一批智慧养老服务新模式:浙江乌镇“智慧养老2+2新模式”实现了居家和社区养老、医疗服务的全覆盖;苏州市姑苏区“虚拟养老院” 为老人提供物业维修、人文关怀、应急救助六大类53项服务……
2016年底,我市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54.1万人,占总人口的13.22%,按10%的国际通用标准衡量,已完全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而全市养老服务有效供给不足、总体质量不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空白”,机构养老优质床位数量严重不足,不少乡镇敬老院床位空置率高,养老服务供需矛盾突出,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已迫在眉睫。我市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该如何起步?
舒民困、解民忧。市五届人大常委会始终坚持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自2017年起连续两年开展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工作监督,找准关键,精准发力,重点突破,取得了阶段性明显成效。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零突破”
根据有关调查显示,近95%的老人更愿意在家养老。要实现以家庭养老为主,就必须建立社区养老机构,为居家老人提供日常服务,白天社区提供日托和上门服务,晚上老人回到家庭由子女陪伴,形成社区和家庭联动的养老机制。
2017年市人大常委会开展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工作监督之初,不少有关部门工作人员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认识模糊不清,甚至不清楚什么才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我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处于空白状态。
持续监督见实效。2017年6月,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工作报告后,提出了着力补齐我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短板”的意见。充分发挥寓支持于监督作用,督促市财政部门落实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试点建设专项资金616万元,为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资金保障。2018年初,首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试点确定后,在市人大常委会分管领导指导下,农业与农村委牵头组织全市民政系统分管领导和各试点负责人前往柳州、南宁实地学习考察试点建设运营做法和经验。此后,多次通过定期不定期听取汇报、现场察看、代表建议重点督办等方式,凝聚强化监督工作合力,持续跟踪督促首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试点加快硬件建设和购买社会服务招投标工作。2018年12月28日,全市首批10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试点中的9个完成硬件建设并挂牌试运营。在不足两年时间内,推动我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历史性突破,彰显出了人大监督的成效和力量。
“应对人口老龄化、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是一项涉及多领域、多层面的系统工程。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社会力量、家庭等均是积极参与者。”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丽丽如是说。
公建民营改革稳步提速
与社区养老的基础性相比,机构养老主要针对失能半失能及高龄老人,设施及服务更加专业。
多年来,公办养老机构在承担弱势群体老人的养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解决了为数不少生活贫困老人的养老问题,但人才和硬件设施配备落后、经营理念和服务意识比较滞后、管理体制高耗低效等弊端日益凸显。民办养老机构在运营机制以及经营理念上相对灵活,且住养对象主要是社会寄养老人,在应对人口老龄化负担,解决养老问题,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缺乏统一管理标准规范,服务水平参差不齐,同时因前期投资较大、利润率低,回报周期长而发展缓慢。
从全国各地养老机构公建民营改革探索经验来看,公建民营模式既可以改变公办养老机构效率低下、缺乏活力的问题,又可以使民营养老机构减轻负担,提升养老服务质量;既发挥政府对弱势群体老人“兜底”作用,又能够让皇冠体育老人享受到优质的养老服务。
就我市而言,养老机构公建民营改革是破解近年来高质量养老床位“一床难求”和乡镇敬老院养老床位“空床率高”困境,激活公办养老机构新活力的有效途径。
2017年以前,全市公办养老机构仅有市社会福利院和灵山县社会福利院2家养老服务质量较高,而且往往“一床难求”,不少老人排队等着入住,优质养老服务需求缺口越来越大。但与此同时,全市大多数公办养老机构入住率低,以政府集中供养对象入住为主,资金有限,投入不足,造成硬件设施和服务水平越来越与社会需求脱节。公办养老机构仅有钦南区社会福利院1家实施了公建民营改革。
围绕既要满足群众对优质养老服务的需求又要确保政府对集中供养人员的“兜底”作用,市人大常委会积极开展工作监督,着力推动养老机构公建民营改革工作稳步加快,促进养老服务质量提升,持续缓解机构养老供给需求矛盾压力,让优质养老床位不再“一床难求”。两年来,市人大常委会常委会分管领导多次带队前往公建民营改革项目现场了解进展情况,通过跟踪监督、代表建议重点督办、专门听取汇报等方式,督促并协调推动问题解决,巩固提升我市养老机构公建民营改革工作成效。至2018年底,浦北县健平颐养院、那蒙镇屯周敬老院项目已完成公建民营改革并相继投入运营,市老年公寓养护楼、市社会养老服务中心(一期)、灵山县养老中心养护楼等5个项目已签订运营合同,下一步将全面完成公建民营改革投入运营。
养老服务质量提质升级
2016年底,我市共有养老床位10061张,其中,市县层面养老机构床位数811张,占比8.06%;乡镇敬老院和五保村床位数9250张,占比91.94%。除养老床位总量不足外,设施条件较好、服务质量较高的养老机构只有市社会福利院、灵山县社会福利院2家,床位仅174张,“一床难求”现象突出。养老服务质量整体水平与老年群体对优质养老服务的期待需求相比差距很大。
坚持问题导向,紧盯提升养老服务质量这一关键,市人大常委会连续两年开展工作监督,推动《钦州市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实施方案》《钦州市养老服务业发展攻坚年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出台,养老服务市场管理不断规范,颐养型、医养结合型养老床位数量明显增长,养老服务质量逐步提升,初步呈现出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新格局。
至2018年底,我市共有6家养老机构服务水平获得星级评定通过,其中三星级养老机构2家,二星级养老机构3家,养老服务质量逐步实现提质升级,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全市机构养老服务供需结构性矛盾。
养老服务发展不是图一时之功,而是需要长期探索实践。
今后,市五届人大常委会将进一步通过专题调研、代表建议督办、跟踪监督等方式,持续关注首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试点运营和新增试点建设、养老机构公建民营改革、民办养老机构发展、养老服务质量逐步提升等情况,不断推动我市加快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努力让每一位老人都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安。
(责任编辑:刘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