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探讨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探讨

2010-10-06 37094次浏览 作者:钦州人大网 来源:钦州人大网 分享:

皇冠体育:全市乡镇企业情况的调研报告

 

李荣梓

 

   

    乡镇企业是县域经济的重要基础,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乡镇企业发展,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村小康的重要途径。为深入实施我市“县域工业突破工程”,增强镇级经济实力,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最近,我对全市乡镇企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乡镇企业取得了明显成效

    我市乡镇企业(1984年10月前称社队企业)从上世纪70年代后期起步,80年代中期发展速度加快,到90年代初已形成了一定规模。但随着计划经济的逐步转轨,部分企业因技术装备落后、产品竞争力不强而陆续被淘汰,发展出现徘徊。进入新世纪后,经过优化调整,大批企业得到巩固发展,同时也增加了一批新的企业,发展逐年转好,效益逐步提高。到2009年,全市乡镇企业共有2.17万个,从业人员27.8万人,企业总产值219亿元 、增加值51.94亿元,其中工业产值189亿元、增加值45.8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05亿元、增加值24.23亿元;全部企业交纳税金5.216亿元。今年发展势头较好,规模工业产值和交纳税金效益增幅较大,1一6月,企业总产值、工业产值、规模工业产值、交纳税金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14.8%、12.7%、36.6%、23%。                                             

    毋庸置疑,乡镇企业对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产业化、建设新农村、提高城镇化水平已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乡镇企业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经过多年的努力,乡镇企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半壁江山”,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己起到了支柱作用。2009年,全市乡镇企业总产值与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例为1.18 :1 ;乡镇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分别占县区(不含港区,下同)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加值的68.3%、50.7%;企业交纳税金占县区各项税收收入的53.6%。

    (二)乡镇企业促进了农业产业化。过去,农村经济以种养为主,农产品以卖鲜活为主,“产、加、销”脱节,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协调发展。通过多年的调整,己从第一产业逐步转上了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轨道,改变了农业单一经营的落后状况。到2009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共133家,其中有6家和30家先后被评为自治区级和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全市生产的糖蔗、木材、竹子、蚕茧、茶叶、黄瓜、木薯、八角、剑麻、牛奶等产品基本实现了全加工,水果、海产、畜禽、蔬菜、草药等产品也进行了部分加工。农产品流通体系也不断完善,营销队伍日益壮大,为带动种养业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和农业产业化发挥了重大作用。

    (三)乡镇企业促进了农民增收。在过去单一经营农业时期,由于缺少乡镇企业的支撑,农民收入水平很低,1980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17元。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农村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逐年增多,农民收入增速较快。到2009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4843元,比1980年增长了40.4倍。在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中,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收入就占了53%,其中外出劳务收入(县外省内、省外国内)占23%。

    (四)乡镇企业促进了新农村建设。由于农民从事乡镇企业的收入逐年增加,对拉动农村投资起到了重要作用,仅2009年,全市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共完成53亿元,比上年增长40.2%。经过多年的积累投资,农村形成的资产明显增多。据2009年末统计,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120万千瓦,拥有各种拖拉机共38632台,农用载重汽车、运输车3006辆,联合收割机、割晒机、脱粒机10431台,柴油机、电动机44042台,加工机械30172台,农用水泵34385台;摩托车40多万台,电视机75万台,固定、移动电话117万台;有574个村委会建成了硬化道路,占全市村委会的60%;农村全部实现了通电,建成沼气池19.2万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均达到96%;2007年至2009年,农民在农村新建住房竣工面积460万平方米,钢混结构占了97%;其他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较快,农村落后面貌得到改观,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在农村的投资中,各级政府在公共基础设施方面虽然给予了一定比例的补助,但投资的主体仍然是农民,而农民投资约有一半是来源于乡镇企业收入。由此可见,乡镇企业对扩大固定资产投资、促进农民消费、拉动相关产业、建设农村文明、推动社会进步己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乡镇企业促进了城镇建设。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加快推进,部分农民己逐步转向城镇发展,为扩大城镇规模、提高城镇化水平起到了促进作用。主要呈现三个特点:一是把企业转向城镇发展。在各镇政府所在地的城镇规划范围内,除了外来投资企业外,其余基本是农民企业。二是把住房转向城镇建设。在镇政府所在地城镇规划区内新建的住房总数中,农民就占了一半左右。三是进城购房。据市统计局调查,2009年,农民到城镇购买商品房共13万平方米。

    (六)乡镇规模企业逐步发展壮大。2009年,全市乡镇规模工业企业242个,比2005年增加135个,工业产值105亿元、增加值24.23亿元,比2005年分别增长4.22倍和5.33倍。部分新办企业或老企业通过技改后,投资规模增大,生产能力增强,效益明显提高。如钦北区那蒙镇建华管桩厂、小董镇的硅锰合金加工厂,灵山县新圩镇的桂合丝业有限公司、檀圩镇的宇峰保健食品厂、天山微电子厂,寨圩镇的绿宝石水泥有限公司等企业,年产值均超过1亿元,有的接近3亿元,就业人数较多,税收贡献较大,为带动全市乡镇企业向规模化经营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乡镇企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乡镇企业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发展水平仍然较低,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极大,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也不够协调。

    (一)经济总量比较小。与全国各地乡镇企业的经济总量相比,我市所占的比例很小。2009年,全国乡镇企业增加值实现92500亿元、交税9500亿元、出口产品交货值3万亿元,按全国333个地级市(含地、州、盟)计算,平均水平分别为278亿元、28.5亿元、90亿元,而我市分别只有51.94亿元、5.22亿元、3.87亿元,分别占平均水平的18.7%、18.3%、4.3%;与我国东部和西部一些县(区)镇相比,差距更大,如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的东胜区,常住人口43.2万,2009年GDP实现530亿元、财政收入103.7亿元,今年预计分别达到650亿元、130亿元;广东虎门镇2009年GDP 244亿元,税收36亿元,镇本级可支配财政收入14.34亿元,今年可实现GDP300亿元,镇级财力20亿元;内蒙古包头市的达茂联合旗(县级),人口11万,2009年财政收入13.1亿元,今年将超过15亿元,该旗的希拉穆仁镇,人均财政收入己达1万元。广西苍梧县2009年的工业总产值97亿元,今年上半年己完成55.36亿元。与我市部分经济指标比较,乡镇企业所占的比重同样很小,去年全市乡镇企业增加值仅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13.1%,其中占二、三产业增加值18.5%;乡镇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加值分别仅占全市的15%和10.3%;乡镇企业交税仅占全市各项税收收入的18.1% 。

    (二)企业规模小而弱。在全市2.17万个乡镇企业中,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组统计,属集体企业、联营企业、股份合作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下简称七类企业)共576个,占企业总数的2.7%;私营企业共21124个,占企业总数的97.3%;大型企业榜上无名。七类企业的总产值、增加值分别占全市乡镇企业总量的40.3%和38.3%,私营企业分别占59.7%和61.7%。按全市2009年全部乡镇企业平均计算,每个企业总产值、增加值分别为101万元、24万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平均总产值、增加值分别为4349万元、1101万元;从全部乡镇企业交税计算,平均每个企业2.4万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28万元。从工业销售产值看,我市全部乡镇企业的销售产值还达不到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的一半,其中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还达不到该公司的四分之一。从此看出,我市大部分乡镇企业都是散而不大的小型企业,即使规模以上的企业也是弱而不强。

    (三)各镇发展不平衡。2009年,全市57个镇平均企业总产值、工业产值分别为3.84亿元、3.31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平均为1.84亿元,在2亿元以上的有14个镇,在0.5亿元一2亿元以下的有27个镇,在0.1亿元一0.5亿元以下的有7个镇,在0.1亿元以下的2个镇,有7个镇为零。从乡镇企业交纳税金看,镇均915万元,其中有6个镇在132万元以下,最低的只有65万元;按全市镇级总人口计算,人均税收148元,人均在30元以下的有5个镇,30一50元以下的5个镇,50一70元以下的8个镇,70一90元的有11个镇。从抽查两个镇2009年的数据看,差距尤为突出。较好的一个镇是浦北县泉水镇,总人口27548人,企业总产值、工业产值、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交纳税金分别为4.6亿元、3.91亿元、2.65亿元、2478万元;按总人口计算,人均分别为16698元、14193元、9620元、899.52元。今年上半年各项指标增幅均在19%左右。而较差的另一个镇,总人口92991人,企业总产值、工业产值、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交纳税金分别为2.415亿元、0.537亿元、660万元、122万元;按总人口计算,人均分别为2597元、577元、70.9元、13.1元;如按可用财力计算(不含非税收入),全镇人均只有5.4元,按财政供给人员982人(含村干部、代课教师)计算,人均只有509元。今年上半年,企业税收仍是踏步不前。

    (四)创新能力不够强。全市乡镇企业普遍存在产品层次低、增值环节少、创新能力弱、品牌效应差、竞争力不强。主要原因:一是传统意识浓厚。多年来,大部分乡镇企业都是由个体经营发展起来的私人企业或合伙企业,在管理上多数还是沿用过去“作坊式”、“家族式”的传统模式,就连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也未能摆脱这种管理模式的影响,致使企业难以引入现代管理机制。二是技术人才匮乏。据2009年年末统计,在全部企业中具有初级技术职称以上的为4154人(初级2179人、中级1570人、高级405人),仅占从业人员总数的2.38% ,其中,中、高级职称仅占0.9%。由于企业人才不足,加上科技投入少、技员报酬低,导致研发创新积极性不高,自身转型升级能力不强。特别在技术开发、产品营销、品牌建设等主要增值环节中,长期处于劣势状态,当企业产品被市场逐步淘汰后,则无法开发具有竞争力的新产品,导致企业步履艰难。三是员工文化偏低。2009年统计,在全部企业中具有相当中专文化程度的约占从业人员总数的9%,大专及以上的约占3%。由于员工文化水平偏低,加上培训跟不上、用工流动性大,很多在岗员工只能从事简单的手工劳动或某些传统的操作技术,普遍缺乏新的技能知识和管理知识,未能适应现代企业的需要。

    (五)思想认识不统一。进入本世纪以来,部分领导对乡镇企业的认识还不够统一,特别是部分镇领导在认识上出现了偏差。有的同志认为,现行的县区财政体制是“乡财县统”或“乡财县管”,吃的都是“大锅饭”,税收完成多少同样领工资,加上兴办乡镇企业又不能收取管理费,镇本级没有什么利益可图;有的认为,抓企业不是硬任务,没有指标约束,平时只要完成好阶段性的突击任务就可以了,不必花精力去抓乡镇企业;有的认为,发展乡镇企业条件较差、问题较多、难度较大,出力难出效果;有的认为,上级已撤销了乡镇企业管理机构,下级己没有乡镇企业的位置,今后不必再提 “乡镇企业”四个字;有的则认为,县域工业抓的是县区级工业,乡镇企业不是主要任务,能办多少算多少;有的甚至认为,办乡镇企业存在安全隐患,多办多风险,少办少风险,不办无风险,不必去冒险。由于认识不够统一,导致部分领导缺乏抓乡镇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六)服务体系不健全。一是管理职能弱化。上世纪80至90年代,地(市)、县(市、区)均设有乡镇企业局,乡镇(公社)设有企业办公室。机构改革后,撤销了乡镇企业机构,其管理职能己划归工信(经贸)委(局),但由于人员编制有限,安排分管乡镇企业的人员很少,特别是县区级相当薄弱,都是兼职的多,专职的少。镇企办管理机构不健全,目前有16个镇没有企办,工作无人专管;有41个镇虽然设有企办,但部分镇已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如有一个镇,在企办4个人中,1人由公务员兼任主任,1人在文化广播电视站上班,2人在城建所上班,企办有名无实,形同虚设。在取消企业管理费收费后,企办人员报酬普遍得不到落实,除公务员能领到工资外,其余人员基本靠自筹解决,每月仅是几百元,有的还不能按时兑现,造成人心浮动,工作难以开展。另外,过去曾在企办工作的退休人员或分流人员,很多未能享受应有的待遇,出现了“ 退休无钱领”、“留任无钱发”、“分流很难流”的状态,遗留问题比较多,部分人怨气很大。二是扶持不够到位。在企业融资方面,由于企业资产积累少,抵押能力差,多数“中小企业担保公司”难以开展担保业务,信贷投放量较少。据市工信委统计,2009年全市乡镇企业贷款总额、年末余额分别为3.65亿元、2.45亿元。在企业用地方面,由于规划跟不上,用地指标有限,基础设施不配套,加上某些服务工作不到位,办事效率不够高,导致一些企业转向外地发展。三是保障水平低。企业员工的养老、医疗、工伤等保障性待遇普遍得不到落实,劳动报酬又比较低,积极性受到影响,人才外流现象突出。四是培训工作薄弱。很多企业经营者缺乏长远眼光,他们为了节省开支,对用工只作岗前的简单培训,不愿花线培养骨干人才;多数待业或从业人员也不太重视自身的学习,认为打工只能靠苦力,对参加培训学习的积极性不够高。2009年全市培训取证的只有 933人,与建设企业人才“小高地”的要求差距较大,未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三、进一步推进乡镇企业发展的建议

    最近,市委、市政府对如何加快县域工业发展己提出了目标任务和制定了工作措施,现就如何抓好贯彻落实提出如下六方面建议。

    (一)重新认识乡镇企业的地位和作用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未来。对乡镇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在认识上并不是一个新的课题,但就当前情况看,仍需统一思想认识。

    1、农村发展关系到现代化建设。200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早就指出:“从我国的未来发展看,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必须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首要位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对新农村建设也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又提出了“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战略目标。历史经验表明:“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食为政首,农为邦本”。我国农村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70%,而我市占了86%。农业能否实现现代化,农村能否实现小康,农民能否安居乐业,既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如不重视农村发展,必将影响到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

    2、乡镇企业关系到地方经济发展。乡镇企业是增强地方经济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经济能否实现持续快速发展,既要靠第一产业,更要靠第二、第三产业。在第二、第三产业中,既要靠一大批骨干企业的支撑,又要靠一大批中小企业的补充。如只有骨干企业而缺少中小企业,或只有市级和县区级企业而缺少乡镇企业,要实现地方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也是困难的。正如常言道:“一花不成春,独树不成林”。其实,几花也不会成春,几树也不会成林,因为大树的覆盖率始终有限,鲜艳的花朵也有凋谢之时。只有遍地绿化,四处花开,才能春色满园,生机勃勃。作为工业企业,只有坚持“抓大不放小”、“大中小一齐上”和“多轮驱动,多轨运行”的方针,才能实现优势互补,才能构筑“骨干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格局,才能不断扩充地方经济的总量。

    3、乡镇企业关系到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是“科学化、集约化、商品化、市场化、信息化、生态化”,基本要求是“以现代工业装备农业,以现代科技武装农业,以现代管理经营农业,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能否达到上述目标和要求,最重要、最现实的仍然是依靠乡镇企业的强力支撑,因为第一产业对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空间相当有限,靠单一经营不可能实现农业现代化。只有加快乡镇企业发展,全面提高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才能增强“以工补农、以工促农、以工支农、以商活农”的能力。如不加快乡镇企业发展,第一产业的发展不但受到严重制约,而且直接影响到农业现代化的整体推进。因此,我们必须正确认识乡镇企业与种养业的辩证关系,彻底改变重种养、轻企业的传统观念,真正把乡镇企业发展摆在突出位置,努力促进三次产业的良性互动,为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提供强力支撑。

    4、乡镇企业关系到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能否加快推进,小康目标能否预期实现,最基础、最关键、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还是要解决资金投入问题,而解决投入的主要来源是靠政府、靠农民。今后,国家将继续实施“统筹城乡发展、工业支援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财政倾斜‘三农’”的政策,但国家对“三农”的投入也是有限的,不可能满足农村发展的需要;从本市情况看,即使今后市本级和县区级财政可以加大对农村的投入,但对320多万农民来说,也是微乎其微,同样也解决不了农村的投资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主体仍然是依靠农民,而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仍然是依靠乡镇企业。如乡镇企业发展缓慢,农村内生力不强,经济基础薄弱,即使有再好的外部条件也不能起到决定性作用。只有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才能增加农民收入,才能增强农村实力,才能推动新农村建设。因此,我们的眼睛必须盯住乡镇企业,我们的思想必须重视乡镇企业,我们的精力必须抓好乡镇企业。

    (二)建立健全乡镇企业服务体系

    乡镇企业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工作量大、任务繁重的社会系统工程,各级各部门应按“构筑服务平台、整合社会资源、提供优质服务、共促企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切实加强领导,认真履行职责,努力为乡镇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一是强化乡镇企业管理职能。乡镇企业发展既需要各级齐抓共管,又需要有人专抓专管,二者缺一不可。各级政府必须切实加强领导,进一步强化管理职能。在人员配备方面,应按国务院“要选派和配备得力干部充实和加强各级乡镇企业管理机构”的要求,对没有企办的镇应予设置,并配备专人专管;对已设置企办的镇,人员应到职到位,彻底改变名存实亡、人员脱岗的状况;要切实解决好企办人员的报酬及工作经费,并妥善处理好历史遗留问题。在县区机构改革中,工信部门必须配置乡镇企业专管人员,切实改变“无位无人、有位无人”或“挂名不出征、兼职不履职”的现象。

    二是帮助乡镇企业开展融资。各级政府及金融机构应把破解乡镇企业投融资的“瓶颈”问题作为 “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大力支持农业发展的同时,积极增加乡镇企业的信贷投放量,着力促进企业新生快长。各中小企业投融资担保机构应积极发挥作用,为符合条件的乡镇企业提供信贷支持。要积极探索多层次、多元化、多形式的企业信用担保路子,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以股份制或会员制等形式建立担保机构和风险投资机构。要切实加强信用制度建设,引导企业走上“贷、还、贷”的循环轨道。

    三是加强企业人才培训。负有培训农民责任的部门,应主动履行职责,积极扩大培训数量,努力提高培训质量。要积极发挥协会、商会等行业组织的作用,为乡镇企业发展提供创业辅导、信息咨询、招商引资、信用评价、技术支持、人才引进、依法维权等服务。要依托中、高等院校和企业培训机构等教学力量,对乡镇企业的经营者、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经营管理、科技知识、法律法规、工商管理、信息应用、产品质量、技术标准、产品营销、会计核算、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知识的更新培训,积极引导企业推行制度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

    四是强化招商引资服务。各级各部门应在提高服务质量方面狠下功夫,共同为投资者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认真贯彻落实乡镇企业的法律和政策

    《乡镇企业法》、《中小企业法》、国务院《皇冠体育: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皇冠体育:加快发展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决定》、自治区政府《皇冠体育:加快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市委、市政府《皇冠体育:实施“县域工业突破工程”的决定》,对如何依法保护乡镇企业的合法权益和加大扶持力度己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各级各部门应认真贯彻落实,并制定相应的实施办法,把工作做细做实做好,共同促进乡镇企业在经济转型时期走向新的战场,登上新的台阶。要依法保护乡镇企业及其经营者的合法经营和合法收入,坚决纠正对个体与私营企业在认识上的偏见和政策上的歧视,不得非法占有或者无偿使用乡镇企业的财产,不得利用行政手段随意改变乡镇企业的隶属关系或变更企业性质;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外,任何机关、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向乡镇企业收取费用和进行摊派;积极支持科研、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国有企业技术人员,利用工余时间和节假日,为乡镇企业提供有偿服务;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到乡镇企业就业创业;要打破城乡分割格局,引导和鼓励农民进城兴办第二、第三产业,并在户籍迁移、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平等的权利;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积极为乡镇企业解决好规划和用地问题,并在基础设施配套投资方面给予适当倾斜;要认真落实国家和自治区有关乡镇企业税收的优惠政策,让企业得到合法实惠;要因地制宜执行国家的产业政策,除国家明文禁止外,应根据地方实际,适合发展什么就发展什么,发展速度能多快就多快,项目规模大小不受限制,只要产品质量高、销路好,又有治理污染和保护资源环境的可靠措施,就应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做到“非禁即入”;要认真落实社会保障政策,确保企业员工能享受养老、医疗和工伤保险待遇;要教育和督促企业经营者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完善自律机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通过政企联动、相互支持,共同促进企乡镇业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四)注意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企业转型振兴              

    乡镇企业必须转变发展方式,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的导向,不能再上限制类、淘汰类的项目。新上项目应以“特色产业为指南、利益机制为动力、质量效益为优先、增强后劲为重点”的原则,积极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和地方特色的农副产品加工业、传统优势产业、新兴产业、承接加工业及其他服务性企业,并通过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不断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全面提高企业的综合效益。在农副产品加工业方面,要纳入市级和县域经济发展扶持计划,积极鼓励和引导大型企业或个体私营企业进行投资,迅速扩大企业规模,全面提高产品档次。要按“扶优、扶强、扶大”和“壮大一批、改造一批、发展一批、引进一批”的要求,着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形成“抓好一个龙头企业、牵出一个特色产业、促进一批基地发展、带动一批农民致富”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同时,对其他基础较好、后劲较足、对地方财力贡献较大的骨干企业,尤其是获得国家和自治区著名商标及名牌产品称号的企业,应在政策措施上给予重点扶持,促其成为带动全市乡镇企业向规模经营发展的领军企业。对一些用地面积大、地方税源少、科技含量低、耗能比较大的新项目应予限制,以防出现“易入难出”的后遗症。

    (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企业集聚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直接关系到招商引资的竞争力和企业的发展速度,但所需的投资又比较大,按全市目前的财力,近期仍无能力在零星分散的企业范围内进行全面投资,即使今后财力好转,也不可能满足所有企业的需求。因此,只能把有限的财力先投入到县区和重点镇的工业集中区,确保重点区域得到优先发展。在项目布局方面,县区工业园应以“招强引大”为重点,选择一批实力强、投资大、效益好、后劲足的企业入园发展,以利把园区经济做强做大。镇级工业是县域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扩充县域经济总量的重要途径,各县区应认真做好工业区规划,并通过多种渠道增加基础设施投入,努力推动企业集聚发展。对一些不宜集中的企业,应引导到村级发展,以利农民就地从业。

    (六)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乡镇企业同其他工作一样,只有建立健全责任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才能推动工作开展和实现预期目标。今后,应注意加强三方面工作:一是强化责任意识。“古今兴盛皆在于实,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细节决定成败,细化才能问责。只有形成“事有专管之人,人有明确之责,责有限定之期,人人头上有指标,件件工作有着落,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才能促进大家抓重点、抓关键、抓突破、寻思路、想实招、破难题、办实事、求实效,一步一个脚印。乡镇企业作为振兴农村经济的工作重点,必须把发展的目标和任务逐级落实到基层,让各级干部自觉担起责任。二是建立激励机制。对乡镇企业发展快、效益好、贡献大的镇,县区应给予一定比例的奖励,以防“鞭打快牛”;对在乡镇企业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单位和干部应给予表彰奖励,以充分调动基层抓企业的积极性。三是建立约束机制。年间,应按国务院提出“一年抓几次”的要求,对乡镇企业进行动态检查,及时通报情况,认真解决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年末,应对县区、镇开展考核评比,把工作成效作为检验领导班子和干部政绩的重要依据,并按“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劣者汰”的原则使用干部,以利促进干部队伍不断奋发向上和发挥聪明才智。

(责任编辑:刘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