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
——学习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的体会
方 文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上,胡锦涛同志强调:“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这一论断,表明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鲜明政治态度。为我们在前进道路上,牢记党的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指明了方向。
一
在历史的长河中,民主政治建设是任何国家的执政党都必须面对的严肃课题。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要把人民领向何方,这是每个执政党都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结果,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追求,也符合中国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国际历史经验表明,每个国家的民主都应符合自身特定的国情和历史文化传统以及现实条件,中国也是一样,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在中国争取民族解放、国家富强的进程中,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然而,中国共产党也不是先知,也是在发展民主的政治道路上不断地探索前进。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总结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正反两方面经验,明确提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当前,中西方对待民主有截然不同的态度:自由民主与人民民主。态度不同,因此而来的政治制度就有了很大的差别。西方一些国家把民主作为形式推崇,自由选举、自由竞争、自由垄断,甚至自由地干预别国的事情。从美国“水门事件”到英国默多克新闻集团的窃听丑闻,“自由窃听”使这些国家从国家政要到普通民众上上下下都没有了安全感。这样的自由民主并不是那个国家会想要的。在我国,中国共产党高举人民民主的大旗,把民主作为内容推崇。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一切活动为了人民,一切斗争依靠人民,让人民当家作主,成为中国共产党自始至终的追求。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谈到民主问题时强调:“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人民今天所需要的民主,只能是社会主义民主或称人民民主,而不是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的民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有人预测,中国共产党也摆脱不了历代封建王朝灭亡的周期率。当时,毛泽东回答道,中国已找到了新路,就是实行民主。于是,新中国成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二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这一论断,揭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制度安排的总体要求。
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始终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这是让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制度保障。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人民通过选举,产生自己的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所以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这就能够在最广泛的范围内将人民组织到国家政权之中,使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
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新民主主义时期,统一战线广泛团结和联合一切阶级和各界爱国民主人士,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了中国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建立起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调动社会各界人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巩固人民民主国家政权、建设社会主义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随着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深化,人民的民主意识和政治参与愿望日益增强,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我们党结成最广泛的政治联盟,为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和各界人士的政治参与开辟了有效的制度化渠道。
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胡锦涛同志强调:“要坚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有决定意义的特点,也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可动摇的根本原则。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长期斗争的实践中形成的,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也是明确载入宪法的。共产党执政,就是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领导、支持、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依法治国,是我党总结建国以来正反经验教训提出的基本方略,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保障。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不断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进程,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
三
这些年来,中共钦州市委在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的领导下,与全国各地的党组织一样,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把智慧的增长根植于人民的沃土之中,积极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工作。
——发展为了人民。中共钦州市委牢记为人民服务党的根本宗旨,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经过历届党委的不懈努力,经济社会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504.18亿元,比1950年0.86亿元增长586倍;财政收入完成58.37亿元,比1950年0.07亿元增长833倍。
这些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钦州的发展,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钦州视察指导,自治区提出钦州要成为广西发展的排头兵、跨越发展的先行区、改革开放的试验区。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实施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发的新形势下,中央还赋予钦州保税港区、整车进口口岸等一系列特殊政策,为钦州打造沿海经济发展新一极提供强大动力。钦州市委凭风借力,顺应时代和人民的要求,提出了 “建大港、兴产业、造新城、强科教、惠民生”五大发展方略。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造福钦州人民。
——发展依靠人民。中共钦州市委支持人大、政府、政协、司法机关等依造各自章程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开展工作。市委建立健全深入基层解民情、知民意、集民智、惜民力的决策机制,保证决策符合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市委牢记人民的重托,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政治优势,将党委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转换为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意志,动员和带领全市人民共同创造美好未来。市委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坚定不移按照中央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的要求往前推进,规范干部任用提名制度,使隐性权力显性化,显性权力规范化;加大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等竞争性选拔干部的力度,让干事者有机会,干成事者有舞台,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加强对关键岗位干部实行重点管理,加大对权力的监督和约束。市委关心群众、关注民生,建立健全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相结合的机制,深入开展就业、创业、兴业“三业”行动,开发皇冠体育的公益性岗位,鼓励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加强农民工的就业培训,突出抓好下岗失业人员、失地农民、失海渔民、困难大学毕业生等弱势群体的就业援助工作,支持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促进社会充分就业。
(作者系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责任编辑:刘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