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探讨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探讨

钦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乡村风貌提升的思考与破局

2020-10-14 140851次浏览 作者:覃天卫 来源:《广西人大》杂志 分享:

建设美丽宜居幸福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2017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提出“五个扎实”要求,其中包含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要求用三年时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全面改善提升农村人居环境。

今年1月我到钦州工作以后,市委安排我负责全市乡村风貌提升工作。通过深入县区、村屯进行专题调研,对当前钦州市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乡村风貌提升工作的现状特点、存在问题进行调查摸底,详细了解农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谋划细化下一步工作思路举措。

 

钦州农村人居环境和乡村风貌的现状特点

钦州农业基础较稳固,415.37万人口中农业户籍人口有340.62万人,占82%,全市共有1038个行政村(社区),14129个自然村屯,典型的点多、线长、面广。部分村屯经过前阶段全面实施“美丽钦州·幸福乡村”活动、“三清三拆三整治”活动等,村屯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群众满意度提高,建设形成了一些各具特色、环境优美的乡村示范样板。同时也发现,全市的村屯普遍存在以下特点:

一是有新房无新貌。农民居住条件不断改善,但同一片的房屋方位和朝向相当杂乱,房屋宽窄、深浅、高低十分随意;“内外两重天”的房屋随处可见;“建新不拆旧”现象比比皆是;“一户多宅”更是屡见不鲜。

二是有保洁不整洁。农村村容村貌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观,但“脏乱差”现象回潮反弹严重。垃圾处理模式比较单一。有的村收集点布局不够科学、合理,收集设施建设简陋。部分村庄因交通不便、地处偏远等特殊原因,垃圾收运系统难以覆盖,导致运输处理和集中处理成本过高。

三是有生产缺产业。钦州市农民收入现在主要还是靠家庭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比重还很低。农民的种植养殖皇冠体育是传统式的自给自足,精深加工的少,处在产业发展的初始阶段。标准问题、品牌问题、平台问题、政策问题都还没有破题,实质上还是放大了的“小农经济”。农村党组织领导发展经济能力不足,村集体经济不强,人口人才外流现象突出。

四是有宣传少内涵。农村宣传教育方式单一,大多乡镇仍停留在贴标语挂横幅,乱贴滥挂现象频频出现。令人眼前一亮、直抵人心和让群众喜闻乐见、美观多元的形式少,农村特有的历史底蕴、文化内涵、生活趣味没有充分彰显出来。

 

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乡村风貌提升的制约因素

这些因素归纳起来主要是“四不四欠”:

一是思想意识不强,主动自觉欠缺。一些地方党委和政府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到位,没有真正去抓落实。农村群众主动参与意识不浓,等靠观望思想严重。有的想抓,但对结合村屯实际抓推进找不到突破口。改革创新意识不强,有的是用管理城市的办法来管理农村;有的政策之间互相矛盾,标准、要求不一,基层无所适从。

二是资金筹措不力,学用政策欠缺。建设进展缓慢的村屯,很多都是没有充分发动群众来投工投劳、捐料捐资,没有推动成立村民自治组织。有的对国家政策不敏感、不熟悉,没有学用政策推动有关工作。部分地方建设资金没有落到实处。建设项目的管护资金没有保障,只给建设经费、不列维护经费。

三是举措办法不多,创新施策欠缺。有的村屯,村头随处可见的砖头、石头、瓦片留在原地不用,偏想花钱购买新的红砖、石头来修建房屋、景观;有的将村中常绿植物铲掉砍掉,又花钱去买树木、草皮回来种、铺;有的将旧的器具毁了,却在为没有材料来打造特色小景苦思冥想。

四是乡建人才不足,常态管护欠缺。一是本土乡建人才缺乏,外面优秀乡建人才难请进来。二是有的村屯花高价聘请城里的规划专家来做“高大上”的村屯规划,因不切合实际,需要大量资金支撑,最终规划难以操作落实;三是有些已经打造好的村屯,村民理事会等自治组织不健全,作用发挥不充分。

 

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乡村风貌提升的努力方向

要坚持问题导向,精准发力,久久为功,切实提升乡村风貌的“颜值”和“内涵”。

坚持实用性建设规划引领。实用性建设规划是当前最大的短板弱项。要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乡村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公布实施为契机,加快补齐规划这一短板。实用性建设规划,关键要务实管用,不能像做城市建设规划那样做“高大上”的规划,要做群众看得明白、接地气、可操作落实的规划,要在认真调研和征求村民意见基础上,通过航拍技术,将原本零星分散的区块逐一摸清,明确功能分区,科学定位布局,突出村屯特色,对村屯中的住宅、道路、公共设施、产业用地等要素,作出有序合理的布置安排,减少在推进过程中走弯路、来回折腾,避免造成时间、成本和物料的消耗浪费。

坚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要根据资源禀赋、基础条件和群众期待,科学把握乡村的差异性,精准确定目标任务,不盲目追求脱离实际的“高大上”。要在具体操作中采取灵活措施,注重就地取材,突出特色、变废为宝,做到物尽其用。要对清理出来的坛罐、瓦片、瓷器、石器、家具、农具、老物件等废旧物品,进行创意加工和二次利用;对清理出来的场地运用扎篱笆、砌护砖、铺步道等手法进行处理,变成微花园、微菜园、微果园等,打造意想不到、意趣横生的景观,实现村庄环境基本整洁有序。

坚持挖掘传承文化内涵。要更加注重村屯文化的挖掘、保护与传承,把当地特有的文化底蕴融入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乡村风貌提升过程中。一要传承历史记忆,通过收集农村旧器物等,展示村落文化历史、发展沿革、历史名人、村庄现状及成就,讲好“家门口”的好故事,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二要挖掘特色文化,坚持“一村屯一特色”,聚焦民间技艺、民族风俗等非物质的活态,在规划布局上渗透文化元素,在环境营造上体现地域特色,在生活方式上丰富文化活动,打造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充满地域特色的新乡村。三要弘扬文明风尚,充分运用墙体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倡导新理念,摒弃陈规陋习,积极传播科学健康生活方式,潜移默化地改变村民的思想观念。

坚持建管结合立足长效。重建更要重管,形成长效管护机制。一要健全合法合理的村规民约,让村规民约更好发挥作用。村规民约尽量简明扼要,通俗易懂,朗朗上口。二要实现垃圾分类。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科学规划、统筹兼顾,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变革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的传统方式,规范农村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分类处理系统。三要落实管护责任。每一片花园、菜园、果园、草地,都安排管护认领人,明确管护任务和责任。村屯要安排人常态化保洁。

坚持整合资源凝聚合力。要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充分地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让村民成为人居环境整治和维护的重要力量。要多措并举,拓宽多元投入渠道,形成农村集体出一点、老板乡贤捐一点、村民群众筹一点、政府部门奖一点、政策红利兜一点的格局,提高资金保障能力。要注重整合项目和资金,克服“撒胡椒面”的做法。要在人才培养上下功夫,通过乡建专家培养带领一批、办班专门培训一批、现场指导培育一批等形式,建设好本土乡建专业人才队伍。要充分运用《钦州市美丽村屯建设操作图示》,边干边学,创新思维,探索创造出皇冠体育可借鉴、能复制、易推广的经验做法。

坚持点线面示范带动。一方面,要坚持试点示范,串点成线,连线扩面,汇聚新型村庄风景带。力争2020年建设30个示范村屯、2021年建设100个示范村屯,把钦北区、钦南区作为人居环境垃圾分类试点整县推进试点区,浦北县作为乡村风貌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县,灵山县作为农村污水整治、“厕所革命”工作推进试点县,带动全市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不断取得实效。另一方面,要继续开展领导干部回乡美化家园行动,让各级领导干部利用休息时间回到自己的家乡,与群众一起想办法、谋建设,示范带动“三清三拆三整治”活动深入开展,为实现全面开花结果提供丰富经验和典型样版。

坚持发挥人大推动作用。紧扣乡村风貌提升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目标任务,深入开展实地检查、视察调研、工作评议,不断增强人大监督力度和监督实效。对事关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点难点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热点焦点问题,适时运用各种监督方式,督促各乡镇、村屯按时按质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召开民情反映会,收集代表意见建议向政府反馈,推动美丽村屯建设。适时开展立法调研,将乡村风貌提升、美丽村屯建设与传统村落保护结合起来,加快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发挥各级人大代表在人居环境整治和乡村风貌提升中的表率作用,围绕人居环境整治和乡村风貌提升,深入开展“混合编组、多级联动、履职为民”活动。给各级人大代表发放《美丽村屯建设操作图示》和培训视频,强化人大代表培训力度,帮助代表详细了解上级皇冠体育: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动员和鼓励基层代表利用微信群、接访走访、宣讲等多种方式深入群众中宣传乡村风貌提升的重要意义,加快群众观念转换,提高乡村风貌提升工作的知晓率、支持率、参与率,鼓励村民自觉参与到美化家园行动中。

(责任编辑:冯国旭)